花絮:
1. “No More Pins”与’谢绝推销”:
在都灵冬奥会的国际转播中心里,分布了来自很多国家的电视制作机构。同时还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为转播机构服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寻找和交换纪念章似乎是一个共同的爱好。 由于转播人员工作繁重,工作人员要求交换纪念章的需求有很强,导致了日本和韩国的转播机构,先后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上了这样的告示“’No
more Pins,
Sorry”。这道确实很类似国内写字楼里的公司,为了摆脱上门推销而贴的告示“谢绝推销”。东方文化,可见一斑,殊途同归也。
2.
环保意识:来自各方的人士,对意大利人对于冬奥会的准备工作批评如潮。可是细细观察下来,我倒愿意提及他们做得好的方面:环保。很多洗手间,擦手不使用纸巾,而是毛巾。非一块毛巾,而是使用装纸巾的装置,卷了一桶无纺布毛巾,边使用,边转动,边重新消毒。节约环保;再有,发布信息用的信箱,全部使用再生纸制作,环保不说,可以折叠,方便运输,又节约了运费和空间;垃圾桶全部是纸做的,可以折叠,而且分类回收垃圾,受到一致好评。这又让我想起了1994年的利勒哈莫尔冬奥会。当时运动员、记者使用的许多倍盘碗碟都是可回收的纸制品做成的。有的甚至还可以直接食用。当时我们的一位中国记者还曾经和一位外国同行打赌,将一副纸做的刀叉吞进肚中。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硬件设施,也应该学习意大利、挪威人的这些细节,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更始如此。
3. 够用就好:英语里有几句话“under qualify and over
qualify are all not
qualify”,有些类似中国的’过犹不及”之意。我们在批评意大利准备不好,服务差的时候,应该看到:绝大部分的设施都是修旧利废,临时的,凑合的,服务是由老人为主的团队提供的。而不是象我们国内,让学生停课兴师动众的苦练,以至于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面带最灿烂的微笑来面对每一位来宾。
在志愿服务人员的投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实真的是无可厚非。但在硬件的上也得承认:他们的绝大部分的设施是完好的,够用的。比如:主新闻中心,就是原来菲亚特汽车的高大厂房,然后在里面加上临时的隔墙,设施,用得很好。而且组委会考虑的很是人性化,光是主新闻中心设在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旁,就可以让记者在短暂外出用餐的同时满足一下最快消费的欲望。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去加拿大报导世界游泳锦标赛时的情景。当时,从游泳到跳水,再到水球的各种比赛全部都被安排在一个大公园里,而且场地全都是临时搭建的,等赛事一完,立马就拆,铺上草皮后立刻恢复原貌。你看多么环保,多么实际。这些给我们的启发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做的,就是尽量翻建,而不是新建、扩建。我们总是保险系数大,over quality.
4.
中国热:下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不仅意味着运动员要去北京比赛,更意味着很多电视工作者要去北京。因此,得知我们是北京来的工作人员,原来进展缓慢的事情,再email里加上一句“附带说明,我们是北京来的…希望我们从现在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北京奥运的合作打下基础….”,事情立刻就好办了。很多工作人员在练习中文,很人主动示好,更有甚者直接提交简历。由此深深感到:一届奥运,不仅仅是竞赛,也是国际地位的提高。
5. 运动员入场插曲:
a)
南北韩:按照惯例,两个奥委会名下的运动员应该分别入场,即使属于一个主权国家,比如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就是按照三家来入场。但是,南北韩又有国联合入场的惯例。那末本届冬奥会如何入场,就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本届组委会规定:按照国家名意大利文拼写顺序。按照秩序册,韩国在前,朝鲜在后。但是最终入场,还是联合入场;由于是新鲜事物,电视导播还犯了一个小错误:在南北朝鲜运动员入场时,给了来自北京奥组委官员的镜头。
b)
奥找奥运惯例:奥运发源地希腊首先入场,主办国最后入场。可是本届,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希腊没有首先入场;
c)
串场的滑轮演员,身后背的类似“飞火轮”的“火焰喷射器”,经常灭火。幸亏电视导演手疾眼快,将镜头切向他方,从而“蒙蔽”了电视观众
6.
邮局对话:国际新闻中心的意大利国家邮局,还有赞助商,世界顶级的物流快递公司TNT公司,居然在现场办公的人员根本不会英文:全是50岁以上妇女,效率极低不说,遇上来买纪念邮票的志愿者(近70高龄),两人一见如故,那就没普了。我为了既一个包裹到国内,即使是会讲中文的志愿者已经帮助我们做好了全部程序的沟通,前后还是花费了90分钟
7. 警察也疯狂
a)
警察也要纪念章:进入场馆,每次必须安检,如同坐飞机。每次警察在x关机检查行李期间,总要使用半生不熟的英文说’one pin for
me”,大有劫道之嫌
b)
高速公路惊魂:cctv两个记者编导到了都灵机场后租了汽车,开到高速公路上以后不认路了,遂停车在紧急停车带,打电话。忽然后边警笛大作。警察使用意大利语高叫下车。战战兢兢下车后,使用意大利语说“迷路了“。话音未落,警察使用中文说“你好,我可以帮你们么”?下了一条,原来碰上了一个在北京使馆工作过,在人大学过中文的警察。一番指点,准备分手时,还说“别忘了一个会说中文的都灵警察”
c)
外地警察:有困难找警察。加班之余,准备吃饭。问警察:哪里有餐馆?警察回答:“抱歉,我们是外地警察,不熟悉都灵,请找其他警察“
(乔说新语) (责任编辑:钱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