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都灵2月17日电 都说奥运会上交换Pin(各种徽章的总称)是一种文化,从前只是耳闻未曾亲见,此次有幸采访都灵冬奥会,对Pin文化才有了真切的体会。“如果说一届奥运会,没有交换Pin的人,那这届奥运会就少了一项文化遗产。 ”一位同行的记者这样评价Pin文化的重要地位。 经常在都灵街头看到混身上下挂满了Pin的人,从头上戴的帽子到身上穿的衣服,再到脖子上的围巾,几乎被Pin包裹得严严实实,上半身俨然穿了一件金光闪闪,五颜六色的铠甲。笔者曾试着用北京奥运会的Pin与一位60多岁的Pin迷交换他的“宝贝”,可能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Pin在欧洲属于稀罕之物,老头就看了一眼就不愿撒手了,老头指着身上的“铠甲”说道:“anyone(那意思是让我随便挑)!”老头身上的宝贝还真不少,莫斯科奥运会的Pin在他那都算是年轻的,挑来挑去挑花了眼,也不知道要哪个好了,只能随便挑了一个。刚想转身走,又被老头叫住——“你还有这种Pin吗,要是还有我愿意以三换一!”看来老头真是喜欢咱北京奥运会的Pin,可惜身上就剩一个了,老头失望地走向另一个“Pin友”。 如果一种Pin你只有一个,会舍得拿它来跟别人交换吗?我是舍不得,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完全理解Pin文化。一次从都灵冬奥会速滑馆回公寓的公车上,记者偶遇刚刚下班的北京奥组委在都灵的实习人员丁智勇,一路上,他与笔者聊起了实习期间的奇闻趣事。当聊到这些Pin迷的时候,丁智勇就问了笔者这样问题,笔者的回答还是“舍不得”,可丁智勇告诉笔者,这帮职业Pin迷就舍得。可是他们千方百计从别人那里换来的Pin怎么就舍得再给换出去呢?“人家那叫只在乎曾经拥有!”丁智勇说。的确,28届夏季奥运会、20届冬季奥运会,不同材质、不同样式的奥运Pin何止千万,要想都收集齐了,恐怕两辈子都不够。 Pin迷们对Pin溺爱但不留恋,面对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Pin,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换到手里,可当又一个“从未见过”的Pin出现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用前一个“从未见过”去换眼前这个“从未见过”。这本身也是Pin迷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永远都在追求更新奇的东西,因为他们的追求,奥运会Pin的流转才更快,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自己“从未见过”的Pin,Pin也才能因此被赋予价值和生命。这些看似喜新厌旧的Pin迷们其实才是最爱Pin,最懂得Pin的人。交换Pin的行为也才能因此从一种现象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黎晗) (责任编辑:钱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