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都灵2月18日体育专电(记者高鹏
丁莹)2月的都灵,白天温暖如春,但到了晚上,户外寒气逼人,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深夜11点,帕拉维拉体育馆入口处,64岁的佩纳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志愿者岗位上。
佩纳的主要工作是协助警察安检。虽然每天要工作6、7个小时,有时甚至还要加班,但佩纳觉得能够为奥运会服务是一生难得的机会。“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它让我感觉很充实,”佩纳自豪地对记者说。
35岁的萨丽娜算得上是“老”志愿者了。萨丽娜的父母是美国人,她从小在美国长大,现在定居在意大利。精通意大利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萨丽娜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就曾担任过志愿者。这一次冬奥会在自家门口举行,她自然“义不容辞”地再次当起义务翻译。
由于萨丽娜的家位于离都灵几十公里远的一个小镇上,每天她得乘两个小时的车才能赶到都灵市中心的奖牌广场。尽管如此,萨丽娜仍然乐此不疲。她说:“能用我的一技之长为奥运会服务,我很荣幸。”
当记者问她是否愿意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志愿者时,萨丽娜激动地说“愿意,当然愿意”,并向记者打听如何报名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象佩纳和萨丽娜这样为了都灵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默默奉献着的志愿者有2万多名。组委会工作人员杰克告诉记者,都灵冬奥会的志愿者招募工作是从2004年1月开始的。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有超过4万人报名参加。
杰克说,外语能力是组委会挑选志愿者的重要条件,都灵冬奥会有近五分之四的志愿者会说一门外语,会两门外语以上的人超过了一半。
记者注意到,都灵冬奥会的志愿者队伍中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对此,杰克解释说,由于上班族很难从本职工作中抽出身来,所以志愿者中近五分之一是退休老人。“别看他们岁数大,干劲可不小,他们认真着呢!”杰克笑道。
至于志愿者享受的待遇,杰克坦言很“简单”,仅一身志愿者制服、每天一顿工作餐以及冬奥会期间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而已。“不过,所有志愿者都可以免费观看开幕式的彩排预演。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记者或观众,对奥运会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志愿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因此将志愿者比作奥运会的“脸”。
都灵冬奥会拥有怎样一张“脸”,每个人心中肯定会有不同的评判。但愿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会能将自己的“脸”打扮得美丽动人。
(责任编辑:钱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