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不是自然灾害问题,而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这种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总之,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大体经历了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题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界80年代后)四个阶段。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知: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表面上看,工农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所改善,但总的趋势仍在恶化。因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反增长”的错误观点。诚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过多地浪费资源、能源,应该进行控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贫穷落后、发展不足和发展中缺少妥善的环境规划和正确的环境政策造成的。所以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保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当资源以已知的最佳方法来利用,以求达到社会为其本身所树立的目标时,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合理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消费资源的两种结果是:一是资源枯竭,二是资源的破坏,对不可更新或再生的资源来说更为明显,这里也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类的灭绝。因此,我们应做到:合理利用资源,尽力采取对环境产生最小有害影响的技术,并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长期的、综合性的计划并根据水、大气、土壤三种资源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来设计一个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系统,这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人类要学会预料自己行为的长远后果,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认识生态环境对发展生产的制约作用,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要求,又要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提高;要广泛的、彻底地通晓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
(责任编辑:小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