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昔日奥运冠军领衔科研组 陈静成男乒的知心姐姐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4月14日10:45 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她是乒乓球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女子冠军,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中第一个博士。曾经,陈静这个名字是海外兵团中最举足轻重的标志性人物。时隔16年之后,陈静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乒乓球队。

  如今,陈静的身份是心理科研小组负责人。

王励勤、马琳这些队员们都喜欢叫她“陈静姐”或者“静姐”。“叫什么都好,但不要叫我心理医生,否则好像他们都是病人一样。”从“海外兵团”到“陈博士”,洗尽铅华的陈静站在你面前是那么从容、温和,“我会跟随国家队的集训一直到2008。能够为奥运会做点事情就可以了。”

  我的工作就是聊天

  厦门,中国乒乓球男队在此备战5月萨格勒布世乒赛。在清一色的男教练中间,有一个恬静的身影格外令人心旷神怡。她穿粉色的T恤、擦淡淡的口红、戴精致的耳钉,现在的陈静依然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直通萨格勒布”厦门站比赛,将通过队内选拔产生最后三个“直通”名额。场上硝烟弥漫。陈静并没有坐到教练席上,而是在观众席最后一排挑了个位置安静地坐下。比赛间隙,主教练刘国梁主动找到她聊聊比赛中发现的问题。在男乒通往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的最后400多天里,陈静率领的心理科研小组,将是刘国梁不可或缺的智囊团。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静碰到了国乒男队主教练刘国梁,陈静和他聊起现在所学专业和生活,刘国梁当即提出,让陈静带领一个心理科研小组,在2008年之前为国家乒乓球男队调节运动员心理。陈静欣然同意。

  2006年10月,一纸信函从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发到华南师范大学,内容是邀请陈静等心理学博士专门为中国乒乓球备战奥运进行心理调节工作。在得到学校的支持后,以陈静为负责人的心理学科研小组进驻国家乒乓球队。“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回到国家队,时代变得是快,真是不一样了。”而在此之前,陈静是“海外兵团”的标志性人物。

  去年亚运会前的集训,陈静和她的同事进驻国家队,与队员们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叫我陈静姐,叫静姐、陈老师的都有。但我觉得‘静姐’更好,这样没有什么距离,比较容易亲近。叫我老师吧,在学校还习惯,但在国家队不习惯。”陈静笑意盈盈地说。“叫什么都好,就是别叫我心理医生,否则他们不都成病人了?”

  在运动队有技术教练、体能教练,那么陈静这个心理教练,又是怎么工作的呢?“我的工作就是找队员聊天,个别聊天。帮助他们调整好情绪、心态,在奥运时能有比较好的发挥。”陈静强调,这样的沟通一定是一对一的。

  一个战绩辉煌的世界冠军、乒坛前辈,忽然成了“知心”姐姐,队员们能接受吗?陈静笑了,“呵呵!我们毕竟是同行,他们对我还是比较尊重的。”陈静没有任何架子,她并不觉得自己的心理素质就高人一等。“能拿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运动员,心理素质肯定都不错。只能说,那样的大赛更能锻炼人。”陈静说:“很多人说我性格倔强,打球时教练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到现在也不觉得,其实我比较随性。后来拿了奥运会冠军,也一点激动不起来,我想,怎么这样就拿了世界冠军?也没有什么呀。”

  “其实刚开始有一些运动员有点排斥,因为在专业队里,很多运动员都学会把想法藏在心里,除了和自己的指导教练聊一些,不会和别人交流。这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队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不过时间稍长,他们就渐渐地接受了我,有些什么想法也愿意和我交流。但我一般会选择性地和刘国梁说。”几个月后,陈静就成了这帮小伙子最信任的朋友,分担他们的心事、分享他们的秘密。

  让六虎将睡得更安稳

  王励勤、王皓、马琳、马龙、陈玘和郝帅被列为奥运备战六个重点队员,陈静“主攻”对象也就是这“六虎将”。

  “运动员一般睡眠都不太好,赛前容易焦虑,有些人比赛中容易保守。当然我说的这些问题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只是不同程度的。但要讲哪个队员怎样,这个应该不太好说吧。”对于绝对机密,陈静保持着她的警觉。解决失眠,陈静推荐听听瑜伽音乐。“这不能叫催眠,应该是一种提示。但有的人听过音乐还是睡不着,这是因为他有心事,只有从根本上铲除心里的这块石头,才能真正睡得安稳。这恰好就是我需要做的。”

  “谈‘心’其实不容易谈。”陈静笑着说,“这场球的战术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敢大胆运用?这是我谈心的风格。我不会问‘你为什么会焦虑’这样的问题。”

  “运动员的心理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实际上,由于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状况比普通人要好很多,但为什么有很多运动员,甚至包括世界冠军仍然会临场发挥失常?这就是运动心理要解决的问题。”陈静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那个年代的运动员比较乖,也没那么多比赛机会。不像现在,队员会面对很多诱惑。”

  离开中国队的16年,陈静远离故乡独自奋斗,她还从硕士读到了博士,其间她还参加了两届奥运会,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生活的磨砺,让陈静变得更加从容、淡定。

  “有时,主力队员遇到难题时也会问我,‘如果是你你怎么办’,或者‘那场球你是怎么应对的’。我总是以我的亲身经历来启发他们。”陈静这样说。

  我不知道什么叫有偿

  只要有机会,陈静愿意和任何一个队员聊天。昨天赛后,陈静就来到张继科身边。张继科虽以3比1战胜林晨,进入到今天的终极决战。但陈静还是有话要说。

  “如果比赛中发挥了自己,输了就输了。有时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好,集中精力去想怎么把自己发挥出来。对于一些特别细的球,自己要有意识去变,变完之后再打回自己的特长,不能等一局比赛结束了,再去想办法。你现在就是缺少这种变化。”陈静轻声细语地说着,一旁的张继科听得连连点头。

  每个队员在陈静眼里都是一视同仁。“有些年轻队员在技术上其实不错的,也不是完全没得打。但是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目标不明确,要求也不高,容易情绪化。”陈静说,“张继科这个队员,我以前对他就有印象。前几天一直在和他讨论很多心态的问题,在比赛中一检验,比赛完了跟他讨论一下,效果会更好。年轻队员思想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改变也比较容易。”

  除了给国家队进行心理辅导和研究,陈静还是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有时候每天要上8节课。“我现在还要给本科生上课,教的是运动心理学和乒乓球。”她向学院申请,打算将下一学期的课全部赶在这一个学期上完,这样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帮助国家队的队员们进行心理调节。

  这些年的陈静,生活中已不只是乒乓了,她曾经尝试过进入娱乐圈,做过一段时间主持人;在广东开了几家乒乓球俱乐部,但她认为这与赚钱无关。陈静说自己没有任何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去做一件事。“我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这些话由陈静说出来,没有人不相信。1992年,陈静在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一边读书一边任学校乒乓球队的教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她又进入台北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别人看来,有了这样的社会地位,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吗?但陈静能。“我做事有时候一根筋,做一件事情其实蛮执著的。很多人觉得读书很难,我感觉很容易,而且什么都不想,稀里糊涂就读下来了。”当2003年陈静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攻读运动心理学博士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感到意外了。

  所以,当有人试探地问她率领的这个专家小组的报酬时,陈静一脸的惊讶。“我不知道什么叫有偿,什么叫无偿。我只是想如果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点事,国家队还需要我,这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海盗)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