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次哥战斗在奥运--记者于次北京奥组委工作写真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4月23日11:19 重庆晚报

我来说两句

  引子 本报记者于次今年1月经考试选调到北京奥组委后,距今已三个多月。那么,他在奥组委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呢?近日,本报记者张斯瑜赴北京与于次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与于次共同生活了一天。

  次哥没变 奥运不远

  北京学院桥下,四环路边,矗立着一栋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写字楼。

如果没有学院桥上高挂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十个大字,如果没有写字楼大门口外醒目的招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恐怕这里就不会成为全北京出租司机都熟知的地方:奥运大厦。

  体育新闻圈内的人都喜欢称呼于次为“次哥”,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资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豪爽性格。如今次哥被选调到奥组委已三月有余,他是否适应了在北京的生活、是否为繁忙的工作所累、是否依然还是那个我熟悉的次哥?“也,来了啊!”中气十足的问候声随着次哥急匆匆的步伐迎面而来。次哥一点没变!我完全打消了之前所有的顾虑,开始放心大胆探询次哥在北京的点点滴滴。

  万事开头难,开了头,更难。与次哥简短的照面之后,我遇到了第一个难题:进门。奥组委那扇足够通过三辆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随便进出,埋头往里冲的我被门岗用一个微笑拦了下来,“请出示您的证件,如果没有请您到接待室登记。”正值上午九点,希望进入奥组委办事的人已经把队排到了接待室之外,且有越排越长之势。“这段时间一直这样,我都排习惯了,估计得到奥运会之后才不用排队了吧。”一位老兄颇有些无奈地说。

  进入奥运大厦后,一股浓烈的“奥运气息”扑面而来。工作人员胸前醒目的证件、一楼大厅内液晶显示屏上不间断播放的奥运会宣传片、随处可见的奥运会会徽、真人大小的福娃吉祥物……一切的一切都在瞬间就将我拉入到奥运氛围中。当天适逢奥运会协调委员会第8次会议,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形成了一股独特的人流,而空气中回荡的各国语言更像是一首“奥运进行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或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奥运会不止是北京的,不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次哥还是那个次哥,奥运会却已触手可及。

  一天如此忙碌

  4月19日,北京春光明媚,于次也和往常一样,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

  6:15 锻炼身体

  投身到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筹备战斗中,没有一副硬朗的身板是不行的。于次今年7月将年满53岁,工作辛苦,如果身体弱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倒下。因此,不论睡得有多晚,每天清晨6:15,于次会准时起床,到所租住的楼下一个小操场上跑上十来圈。于次告诉记者,三个多月来,他从不间断,就是下小雨,他也会准时出现在小区的操场上。他说:“在全国招来的67名奥运会媒体干部中,我是年龄最大的,要与年轻人比试,没有强壮的身体就会在一年多的‘长跑’中落后,甚至倒在‘跑道’上。”

  9:00 设计院磋商

  8:00,于次准时出现在奥运大厦的食堂里,匆匆吃过早饭后,他乘坐北京13号线城铁,到西直门转2号线,再到复兴门转1号线,经一个多小时,于9点过赶到位于南礼士路的建筑设计院,与负责工体改扩建设计的王工在图纸上对工体文字记者工作间的家具进行试摆放。这一工作完成后,已是上午10点过。“唉呀,糟糕!”于次一看表才想起,11点还必须赶回奥运大厦,参加与BOB(北京奥林匹克广播电视转播公司)关于工体交通停车的会议。要从原路返回,时间显然来不及了,于次满脸冒汗跑下楼,招了一辆的士,赶回奥运大厦。

  11:00 与老外会谈

  11:00,于次准时出现在奥运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面对大屏幕上的图纸,开始了又一个会议。BOB基本上都是聘请的外籍专家,该公司的文件全是英语,交谈也必须用英语。于次用英语与外籍专家们开始了会谈。奥运会时,将有大量的媒体车辆停放在工体外面,因此,停车场的位置、容量、车辆的路线以及停车场距安检口的距离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家媒体都想自己的停车场容量大些,距入口近些,而作为工体的媒体副主任,于次必须从全面的角度予以综合考虑。因此,既做到坚持原则,又能让各家媒体都能满意,是于次要遵循的准则。经过一番讨论,一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一致。“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BOB外籍专家们在与于次握别时,表示了他们的满意。

  13:00 驾车赶往工体

  吃过午饭,于次在办公室稍事休息后,又驾着从奥组委借来的一辆白色捷达赶往工体,下午14:00,他要到那里参加工体主任联席例会。

  北京4月中旬的日头已经有些烤人了,于次驾车在拥堵的三环路上,前往16公里外的工人体育场。到达工体时,距开会还有半小时,利用这半小时,于次前往停车场现场,实地进行了一番考察。在图纸上,停车场的位置和车辆流线都已标出,但图纸与实地的现状是否一致,于次心中还没数。于是,他到现场后,先统计了车位数,再与停车场的保安交谈,很快,奥运会时的停车场具体状况,在他的脑中已构成了另一幅蓝图。

  14:00 工体会议室

  作为工体的媒体副主任,于次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主任联席例会和工程进度碰头会。这天下午,两个会议先后举行,从14:00到17:00。

  17:30 返回奥运大厦吃晚饭

  作为选调到北京的外地干部,于次一日三餐都在奥运大厦的食堂就餐,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自己买菜做饭啊?

  下班高峰期,北京到处都堵车,于次驾着捷达车,沿工体北路在长虹桥上了三环,一眼望不到头的众多车辆,在三环路上像蚂蚁般地移动。一个半小时后,于次的车才拐进了奥运大厦的大门。停好车后,于次赶紧以冲剌的速度赶到食堂,19:10,距食堂关门只有20分钟了。“好险!”于次抹着头上的汗气喘吁吁地说:“差点吃不上饭,不然又得回家吃方便面了。”

  20:00 挤公交车回家

  吃过晚饭,北京已是暮色苍茫,背着一个黑色“马桶包”,于次拖着疲惫的双腿,到成府路口西的公交车站等车。等了近半小时,于次才好不容易挤上了回家的307路公交车,乘坐两站后,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二里庄。一打开家门,于次倒在沙发上,足足躺了20来分钟,才起身打开电视机。“毕竟50多岁的人了,这样忙碌一天下来,还是感到精力不济。真怀念几年前的我啊,那时我采访能在所有记者中跑在最前面。”于次感慨地对记者说。边说他边走向洗手间,打开洗衣机,“你看,我的脏衣服都堆了几天了。”

  于次:

  还是“双挡将”好

  奥组委的工作用车是由合作伙伴大众汽车公司提供的,有捷达,也有桑塔纳3000,其中多数是自动挡,但也有少量手动挡。于次三年前学车时是学的手动挡,但一拿到驾照后,却买了一辆自动挡车,因此,这几年他开的都是自动挡车。

  这几个月在奥组委,下场馆、去其他地方联系工作,于次都可以借车使用。

  借到自动挡,当然没问题,但有时自动挡被借完了,只有手动挡时,于次就没辙了,只好坐地铁和公交车,他说:“在北京拥堵的路上,我不敢贸然开手动车,因为毕竟几年没摸那玩意了。看来,还是‘双挡将’好啊!” 记者 张斯瑜(本报北京专电)  

(责任编辑:杨诚)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