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 魏纪中:曾给萨马兰奇打杂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6月25日17:39 南都周刊

我来说两句

  本期撰稿 本报记者 王卓

  资料搜集 实习生 张佩圆 唐思

  采访魏纪中不易,因为他一年有200天在国外,就是返回北京的一天里,本报记者的采访时间也是抽空加进去的;而采访他又是最容易的,因为他从来不把一个记者拒之门外。

  对于中国奥运来说,魏纪中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前中国奥委会副主席”、“2000年奥申委秘书长”、“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执委”、“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组委会执委”,这一串头衔展示了魏纪中和奥运的不解情缘。

资料图片

  【赢面】

  最大赢利:奥运百年,魏纪中便亲身经历了50年,这个71岁的老人的名字和中国奥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奥运名人。经历了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中国两次申奥,成为中国奥运的一个符号。他同时创办中体产业,被何振梁誉为“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

  身份转换:以南京大学毕业生和江苏省排球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进入国家体委国际司,成长为国际司司长,历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至今仍然是北京2008奥组委高级顾问。

还曾经担任过中体产业董事长,开拓了中国体育产业化之路。

  名气指数:90

  1993年9月24日。蒙特卡洛。

  作为中国奥申委的旗手——魏纪中来说,却是个噩梦的日子。在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争夺赛中,北京以两票之差惜败悉尼。

  在结果出来之后,十亿中国人集体失语,而处于风口浪尖的魏纪中更是沉默,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去吃晚饭。他一个人回到屋子里,紧闭大门,把灯关上。

  深陷黑夜之中,除了难过,还有反思。作为当时中国奥委会的秘书长,同时也是北京奥申委秘书长,魏纪中直面着来自世界上各种尖锐的反对声音,反思中由此得出那个一直不敢对人提及的结论——还是国力不行!

  申奥失利的阴影,欠债般心情就这样埋在魏纪中心中,直到8年之后。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

  “北京”,这两个从当时国际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口里传出时,已经从前线转移到后方的魏纪中终于舒了口气。“我死的时候可以闭眼了,过去对老百姓有愧,现在有交待了。”

  奥运,对这个已经71岁的老人来说,太重了。

  “楼文傲让我知道了奥运会”

  6月10日,当记者走进魏纪中的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在书柜前整理资料,书柜里装满了各种和奥运相关的书籍,书柜上面是一排排的奖状。虽然头发比奖状的相片上白了很多,但是矍铄的精神依旧,他把这归功于以前打排球的好底子。

  当记者问起他第一次了解奥运会的情况时,魏纪中嘴里吐出了一个名字,他怕记者没听清,拿过一张便笺,用手头的铅笔在纸上写下了“楼 文傲”3个遒劲有力的字。魏纪中当时他还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他清楚记得当时的报纸上报道了这个中国的长跑运动员参加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的故事,虽然最终没能拿到名次,但是楼文傲的精神却让全国为之一振,“这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楼文傲是个聋哑人,参加完5000米和10000米比赛,又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连续作战的楼文傲脚底磨起了泡,接着泡又磨破了,鲜血洒在了奥运赛场上,但是他依然不愿意离开赛场,最后晕倒在赛场上被抬上了救护车。

  楼文傲的故事,在魏纪中心目中深深埋下了奥运的种子,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按照正常情况,专业是法国文学的魏纪中,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应该是和法语或外国文学编译相关的工作。但当时22岁的魏纪中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1958年8月某个下午,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把魏纪中叫到办公室。校长问,现在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是国家体委,你去哪一个?

  在当时,大学生毕业要服从分配,就像包办婚姻一样。魏纪中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怯怯地说,从兴趣上来说,我愿意到国家体委。

  此后几天,魏纪中都在忐忑中度过,因为校长只是表示再考虑考虑。直到魏纪中被明确告知,他已被分配到国家体委。

  第一件事就是中国要退出奥运会

  进入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的魏纪中开始和国际奥委会打交道,可令他没想到的是,直接参与奥运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国要退出奥运会。

  由于国际奥委会不反对台湾以一个国家的身份参加奥运会,中国决定退出奥运会。魏纪中清楚记得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

  刚到国际司时,精通英语、法语的魏纪中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表檄文,整天和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用英语和法语“打嘴仗”,甚至曾大骂国际奥委会是美国人操纵的政治工具。

  1974年1月,邓小平临时出来主持工作,提出“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把位子让给台湾了,我们还是要回到里面去跟他斗”。作为先锋,魏纪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接触到国际奥委会的各个委员,并且逐一说服他们重新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给萨马兰奇打杂

  在争取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的过程中,魏纪中和萨马兰奇成了朋友。魏纪中回忆说:“我们到西班牙见了萨马兰奇,他当时是国际奥委会的一个委员,我们向他表明来意后,萨马兰奇很支持我们,他说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又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奥委会没有中国,还算什么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条件,“等将来他要竞选奥委会主席时,我们必须支持他”。

  “到了1979年,没想到我们真的进去了”,令他更没想到的是,进入国际奥委会的第二年,萨马兰奇真的要竞选主席了。

  为了履行承诺,1980年,魏纪中作为代表来到莫斯科为萨马兰奇助选。没有投票权的中国代表魏纪中决定帮萨马兰奇打打杂。

  那段时间,魏纪中在萨马兰奇的竞选办公室里干起了杂务的工作,帮他准备一些参选文件,抄抄写写,复印打印,外加跑腿儿送东西。

  魏纪中的勤恳表现给萨马兰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一次,萨马兰奇派魏纪中送一份文件给一位奥委会委员,等他赶到时,那人已经不在办公室了,魏纪中就在那人门口等着,5个多小时后,把东西亲自交到委员手上才返回了办公室。萨马兰奇知道之后非常感动,说中国人很负责,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时至今日,两人见面时,萨马兰奇还总是亲切地拍着魏纪中的肩膀,称他为“最亲爱的朋友”。

  不仅是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的很多其他委员也都和魏纪中成了朋友。

  有一年,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林伯格来到中国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结果飞机晚点,魏纪中凌晨3点亲自守在机场接她。“我之前也不认识她,但我想,她第一次来北京,飞机又误点到了半夜,心里肯定很紧张。”为了让她一下飞机就放心,魏纪中打着“欢迎林伯格女士”的牌子一直待在舷梯的门口等她。“从认识第一天起,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在奥运这个舞台上,就这样,魏纪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人脉关系。

  在第二次申办过程中,许多相熟的欧洲委员主动找到魏纪中,表示会投北京的票。从许多相熟的投票人那里,魏纪中了解到更多真实的信息,他认为北京成功的把握有80%,这一次,他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判断。

  “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

  差不多与申奥同时,魏纪中也在开拓着中国体育的新领域。

  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建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因为魏纪中的父亲是烟厂老板,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说,“魏纪中出生在资本主义家庭,有一些资本家的基因,受到过资本主义的熏陶,就让他来当董事长吧。”

  当时,国家体育总局没有给一分钱,也没有什么体育资产,甚至在当时,与中体合作的只有类似卖飞机票的这样的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魏纪中没有任何经商经验。近1000人的职工,2万名股民,“生计都在我魏纪中手中。”

  但是,没有经验的魏纪中在两届任期内,中体产业开发了房地产、赛事、健身、广告、保险等多项产业,使原有的9000万资产升值翻了两番。

  何振梁用“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的称谓来评价魏纪中,这既是对他很高的赞誉,也是中肯的评价。

  2005年8月,魏纪中写的《我看中国体育》一书正式发行。书中独辟蹊径用经济的观点、法律的观点来说明体育的问题。如今,他仍笔耕不辍,最近魏纪中的新著又交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说书中他与奥运的70个故事已经开始在《体坛周报》连载。

  在参与奥运的过程中,魏纪中也享受到了奥运带给他的回报,1998年长野冬奥(冬奥新闻,冬奥说吧)会火炬接力。62岁的他接受可口可乐的邀请成为奥运火炬(奥运火炬博客,奥运火炬新闻,奥运火炬说吧)手,他说:“1998年,我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奋斗整整40年的时候,当上了火炬接力手,圆了一个毕生的梦想,真的好高兴。”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2008年就像是一个梦想。

  2008年时,见证了这个梦想实现整个过程的魏纪中,72岁。

(责任编辑:海盗)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