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京渝四千里 新华社记者与奥运零距离接触(组图)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8月08日03:24 重庆晚报

我来说两句
  引子 重庆离北京很远,隔着2000公里;重庆离北京很近,因为奥运,重庆与北京有共同的跳动脉搏。距北京奥运还有整整一年之时,几位重庆市民讲述自己的北京感受,相信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

  人物介绍

  谭晶晶

  女,26岁,重庆人,2003年于四川外语学院毕业后成为新华社北京总社记者,在京工作4年。

  就业到北京一切为奥运

  引子 北2001年7月13日深夜,宿舍的电视机前聚满了人。那个场面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电视屏幕中的萨马兰奇表情严肃,在他张嘴一刻,几乎所有人的呼吸都凝固了。
终于,他说出了“北京”这个单词,然后对着会场内欢呼雀跃的中国人开始微笑。我的激动也淹没在周围同学的疯狂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暗自许下的心愿——2008年,我一定要到北京去感受家门口的奥运会……

  奥运近了,又远了

  年轻人的梦想是实在的,我始终记得那个傍晚对我的震撼,中国人的疯狂,萨马兰奇的微笑,这都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让我对神圣的首都北京有着憧憬。2003年7月,我完成了我这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去新华社总社工作,去北京!

  激动是短暂的,适应眼前全新的工作环境,让我失去了继续做梦的时间。在北京挤公车上班,采访写稿,再挤公车回家,三点一线的生活让眼前的北京变得如此苍白,我开始厌恶那拥挤的交通,甚至怀念当年在重庆的大学校园里的惬意生活。偶尔松弛下来还会做做梦,想想自己未来在北京的生活会是怎样,却也不敢想象五年后的2008,自己是否还有勇气继续一个人留在这里。只是偶尔在电话或广播的提醒下还能意识到北京奥运会正在悄悄走近,但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自己曾经种下的那个奥运梦却变得有些模糊了。

  奥运来了,又近了

  2004年夏天,在北京已经工作了整整一年的我,已经学会了在这个拥挤的城市中寻找从容。而这个夏天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杯赛又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拥挤,在朋友的邀请下一起去看了场球,出来之后却有些莫名的激动。不是因为中国队赢了,却是因为赛场周围,中国球迷脸上写着的那种似曾相识的疯狂。亚洲杯后紧接着是雅典奥运会,在电视机前一次又一次看着五星红旗为中国健儿升起,心中那根激动的神经又在跃跃欲试了。闭幕式上,当雅典市长将五环旗递交到北京市长手中那一刻,我心中沉睡的那个部分忽然咯噔一跳:雅典之后,就是北京了!

  激情很快又淹没在工作中。2005年11月,我迎来了我在新华社的一次重要的采访——美国总统布什来访中国。依旧是新人的我心中忐忑,因为这次“旋风”式访问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布什夫妇在中国停留仅40小时,有多场重要活动,包括与胡锦涛主席会谈、出席欢迎晚宴、与温家宝总理会见等。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却是,布什刚到北京的第一站,选择的竟是位于京西的国家体育总局老山自行车训练基地,并在那里与中国运动员一起骑了一个多小时的山地车。原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里将产生全部12枚场地自行车金牌。从自行车上下来,布什显得很兴奋。他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重温了30年前骑车逛北京的“奇妙经历”,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期待和支持。布什说:“我感受到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精心准备。2008年,我要来北京看奥运!”

  采访结束之后,我的忐忑再次变成激动。我发现我心中的奥运梦从来没有远去过,布什的到来又将她唤醒了。这一刻我还明白,原来奥运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领导人还是老百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奥运的殷殷期待。

  奥运时间,倒计时

  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忽然发现平常没有注意到的几块奥运会倒计时牌已经悄悄立在那里,终于真切感觉到奥运近了。商场里边的奥运吉祥物种类越来越多,工地里还在建设的奥运会场馆也渐渐露出了真面目,奥运会的志愿者开始报名,奥运会门票也进入了申购阶段……去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让作为记者的我第一次真切感觉到了奥运会的逼近。在新规定中,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外国记者赴地方采访,也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一时间境外记者对此表示出高度赞扬,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首席驻京记者柯舍夫告诉我:“从这个变化里,我们看到的是开放,开放的背后是一种自信。”

  今年6月的一次采访,我无比激动。对面是一张我早已熟悉的面容——在2001年7月13日那个夜晚,我在电视机上亲眼目睹他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全过程;他的微笑我至今记得,他就是已经87岁高龄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萨翁是陪同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访华。在参观中国网通的空隙,他接受了我的专访,虽然年近9旬、已经有些耳背的老人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但他谈起北京奥运时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回忆起6年前宣布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萨马兰奇说,这对他本人是“激动人心”和“非常荣耀”的经历。“中国人民正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做最好的准备。我对北京奥运有着非常高的期待,希望能见证奥运会的巨大成功!”

  对北京奥运,老人有个愿望。“如果身体状况允许,2008年我要到北京观看奥运会,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老人给我的是一种震动。是的,这个梦想原来藏在全世界人的心里。看着老人坚定而沧桑的脸庞,我在2001年许下的那个心愿到此时才剧烈无比的开始震动起来。这是一种因为坚持而产生的感动,这也是一种在内心深处的共鸣。

  口述 谭晶晶整理 记者 范天亮 (本报北京专电)

  水立方将是世界奇迹

  讲述者周俊宇重庆长寿区人同济大学学生

  我一直期待着北京奥运的到来,但因为学业繁忙,2008年或许无法亲临现场。因此决定提前一年去一趟北京,看看鸟巢、看看水立方,会如何感动世界。

  鸟巢有一种镂空的美感

  我围着鸟巢兜了三圈,由于从很远开始就有隔离带,我们先是坐着出租车兜了两圈寻找入口,然后又下车步行,可惜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鸟巢内部。不过就算是远观,任何人也能感觉到鸟巢的与众不同。它的外型和构件实在太特别,钢筋的交错让大家轻易地可以看到内部的建设,有一种镂空的美感。我和朋友先是从正面过去,在鸟巢正对面的立交桥上看它,其实并不觉得如何夸张。可我们步行走到奥林匹克花园,从鸟巢的正后方仰望它时,真的被这件宏伟的艺术品所震慑。

  不过,只要没有一窥鸟巢的全貌,许多人都会觉得鸟巢永远像没有修完一样,可我觉得正是这份神秘和朦胧让它在明年8月8日那天一定会让世界惊叹。在鸟巢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将会是世界的盛典,那天我和朋友一边惊叹着鸟巢设计者的想象力,一边幻想着开幕式的情景、点燃圣火的方式。心里突然有股冲动:明年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我们一定要来这里看开幕式!

  水立方将是世界奇迹

  如果说鸟巢的宏伟让我感动的话,那在水立方,完全就是视觉上的享受了。方方正正的场馆,却有着像鳞片一样铺开的外墙,一个个凸起的部分的确让人感觉像水珠一样饱满。水立方基本完工了,外围没有隔离带,我和朋友围着水立方走了一圈,还用亲手感受了一下“大气泡”,实在说不清楚是什么材料构建。可惜的是,那天北京没有太阳,没有光线反射的水立方还不够耀眼。可说实话,在全世界你都不可能看到如此美丽的体育馆,水立方一定会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后来我们和负责维护的工人交谈了几句,他们告诉我水立方在奥运会后会成为北京市水上康乐健身中心,向全社会开放。到时候这里一定会成为北京新的景观。

  当天晚上,水立方还是让我难以平复,那种外墙究竟是什么材料?好奇心驱使我上网查询。哦,原来外墙是“新型环保节能ETFE(四氟乙烯)膜材料”,据说是由3000个气枕组成。哈哈,有认识了,可是还是没概念。总之就是高科技吧!

  奥运改变了北京的气质

  讲述者李若虚重庆沙坪坝人园林景观设计者

  来北京很多次了,但绝对没有今年7月这次感受的变化那么大。作为祖国的首都,过去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以及繁荣的商业,但这一次在奥运氛围的衬托下,从出租车司机到酒店服务员,从交通到人的素质都得到了相当大的转变。真正从细节上体现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气质。

  能侃的司机大哥

  到了北京第二天,第一次来北京的朋友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然后还想去鸟巢、水立方转悠,由于专业对口,我也很想了解一下奥运场馆周围的景观设计究竟如何。于是两人从北京饭店出发,打了一辆伊兰特出租车,先杀向奥运场馆。

  说实话,过去对北京出租车司机的印象并不好,车旧不说,好多司机还宰客。不过这次转悠了两三个地方,打了两次车,都是崭新的北京现代,内饰干净、整洁,中英文的标识整齐地贴在车内,方便了各国游客。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司机都很能侃,特别是带我们去鸟巢的那位大哥。一听说我们去鸟巢,立刻来了兴奋劲,从感叹奥运到要为奥运出份力,一口标准的京腔说得有深度、有力度,看来还真是狠狠地关注了一把奥运建设的。大哥偶尔还会冒出几句英文,说是公司特别培训的,就是为了准备奥运会时接待外国游客。

  鸟巢很大,司机大哥主动提出带我们兜两圈,“这两圈不打表,我免费带你们参观鸟巢。”

  流利英文待四方来客

  司机大哥那几句英文确实蹩脚,但只要你在北京的任何一个酒店你就会发现,从门童、到服务员、到经理甚至保安都已经能够说一口过得去的英语了。我在北京饭店亲眼看到一位保安用流利的英语指示外国游客如何停车,并告诉他如何在王府井逛街,哪里有星巴克、哪里能够吃到牛排。

  说实话,北京的奥运氛围真的很浓,随处可见的都是福娃、中国印的宣传画,和每一个人聊天都能感受大家对北京奥运的期盼和重视。以前总觉得首都人民有一股子“傲气”,可这一次和许多人接触下来,都觉得大家平易近人。能说英语只是素质提高的一部分,在那些繁华的商业街,过去那些嘈杂的小市民也开始自觉的、有序地排队买东西。

  在摔跤馆里感受环保

  以前来北京时常能遇到沙尘暴,不过这次因为在夏季,倒没有这样的烦恼。来之前曾听说北京为了奥运会的环保工作,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到了外地。虽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我们在农业大学的摔跤馆的确了解到了北京人为环保所做出的努力。

  鸟巢和水立方是北京奥运的两大象征,而摔跤馆肯定是环保的排头兵。这座场馆是全透明的,在光线充足的白天,根本不需要开灯就能进行比赛。而顶棚上安装了太阳能光板,白天吸收太阳能,供应晚上比赛的需要。我们和里面的管理员聊了一会,这位北京大爷很自豪地说:“摔跤馆可以不用一分钱的电,这将是史无前例的奥运场馆。”

  采访手记

  人人都有奥运梦

  谭晶晶听说记者要对她进行采访的时候显得相当兴奋。作为一名从小喜欢运动、喜欢看奥运会的重庆女孩子,她的确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着憧憬。而她的职业和她的工作地点又让她比其他喜欢奥运的重庆女孩多了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这一点,谭晶晶认为她是幸运的。

  当然,让谭晶晶和记者一起感动的,正是她讲述的这个萨马兰奇的故事。“如果说6年前在电视上看见的那个萨马兰奇更多是让我崇拜的话,那么今年和我面对面聊天的这个老人,给我的感受则更多是一种因为坚持而得到的尊重。”谭晶晶说,“一个87岁的老人,他心中的那个奥运梦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并且他为着这个梦想,已经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其实萨马兰奇的精神也正是奥运的精神,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能与萨翁的心灵共振,谭晶晶果然是幸运的。或者说我们能够有幸亲历北京奥运会的这一代,其实都是幸运的。谭晶晶和我是同行,我们的奥运梦是能够在奥运现场进行报道;中国运动员的奥运梦则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到家门口的奥运赛场上并夺得最高荣誉;北京市民的奥运梦是希望一次奥运能为北京市带来巨大的进步和变化;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则是希望一次开放的成功的奥运,能让中国在若干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外国人的奥运梦却是能够在2008年来到中国北京,更近更深切的体会到中国的开放和建设……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自己的奥运梦,正如北京奥运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刘耘)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