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莫把金牌当唯一”(组图) 奥运注册记者21600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8月08日03:24 重庆晚报

我来说两句
本报记者与列洛促膝长谈

青木尚子大赞奥运主办方

  引子“北京准备好了吗?”这是一条张贴在京城许多商店内的标语。显然,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给出的答案不如外国友人更具说服力。见多识广、善于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外国记者们是否认为北京准备好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在FCCC(驻华外国记者俱乐部)中颇有名气的两位名记——青木尚子和弗朗切斯科·列洛。

  人物介绍

  青木尚子

  日本共同通信社记者,2004年成为共同社常驻北京记者。善于以其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观察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捕捉奥运会为社会带来的细节变化。


  列洛

  现为《米兰体育报》唯一驻华记者,2004年来华,是一名从业15年的体育记者,曾在意大利《全体育》和国家电视台(RAI)任职。善于以专业体育记者的目光看待奥运。

  肯定

  北京已准备就绪

  点睛准备就绪,这是作为东道主的我们的目标,也是外国记者对于北京的期望。可喜的是,无论来自日本的青木尚子或来自意大利的列洛,都对中国政府以及北京奥组委的准备工作打出了高分。

  重庆晚报: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剩一年时间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关心,北京是否已经做好了当一个东道主的准备。

  列洛:答案是肯定的。我曾经采访过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相比较而言,前两者都在场馆建设上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而北京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工作原因,我会经常去奥运村附近,每次去都会感觉到那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青木尚子:给我更深刻印象的,还有专为我们记者准备的硬件。例如,我经常会参加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那里为外国记者准备的翻译设备,绝对是全球顶尖水平。

  重庆晚报:除了场馆呢?比如语言交流问题,还有人们都关心的交通难题,这些很可能在2008年成为北京的阻碍。

  列洛:这是最让我感到惊讶的,如果在欧洲,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必然会有人反对,而北京奥运会却得到了全中国的支持。所以每个中国人其实都在为奥运会作准备,他们为奥运会提供了最好的软件支持。比如现在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北京越来越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青木尚子:交通问题历来是奥运会关注的焦点,而现在北京解决得很好。在我2004年刚到北京时,最大的麻烦就是塞车,而现在公交车有了专门的通道,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发达。奥运会举行期间,北京还会采取进一步的交通管制,这让我很难挑刺。

  变化

  北京一直在改变

  点睛作为每天奔波在北京的记者,作为已有三年驻京经历的老外,青木尚子和列洛对于奥运会为北京带来的变化有着最真实的切身体会,即便是2004年才开始在北京工作,他们仍对这三年来北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感到惊讶。

  重庆晚报:曾经有一个西班牙记者告诉我,1992年的奥运会前后,巴塞罗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他指的是地铁、城市环境等方面。现在的北京,是不是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呢?

  青木尚子:奥运会改变的何止是北京这个城市,还有很多观念。现在,我每周都会去国务院参加新闻发布会,我们在那里能向中国政府提各种各样关于奥运会的问题,而他们也会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答。这种开诚布公的工作方式,获得了很多外国记者的肯定。

  列洛:虽然我很胖(笑),但我一直很关注普通人的健身运动。当我刚到北京时,发现这里和悉尼完全不同。澳大利亚人天生就是运动员,每天运动健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当时的北京则很少有人喜欢走出办公室,现在则完全不同,北京年轻人喜欢到东四的运动中心去健身,每天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开始在工作间隙利用公司里的健身房……在我看来,这些变化远比在这个城市修几栋高楼更可喜。

  重庆晚报:其实这样的改变通常都是相互的,主办城市在被奥运会改变的同时,也为奥运会注入了更多的内含。例如2004年的雅典,希腊人就让奥运会变成了一次回首往事的历史之旅。

  列洛:你指的是北京奥运会对奥运理念的改变,是的,这样的改变的的确确存在。之前我说了,我接触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支持奥运会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每个人都将举办奥运会视为一种骄傲,奥运会也随之成为一个节日,我们对于中国人将奥运会变成一个大PARTY充满了信心。

  期待

  北京可以更完美

  点睛作为长期习惯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记者,与青木尚子和列洛交谈,绝不会仅仅是听他们为北京奥运会唱赞歌。对于北京奥运会,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期待。

  重庆晚报:我不相信你们对于北京奥运会一点儿意见都没有,我们的读者也希望听到来自你们最真实的看法和声音。

  青木尚子:我前几天刚刚为共同社写了一个关于奥运会的专题报道,里面的确提到一些目前外国记者采访奥运会遇到了难题。例如,每周三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虽然每次时间都很长,内容也很丰富,但在奥运会越来越临近的时候,这样的发布会频率能否更高点呢?

  列洛:的确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外国记者很希望能多听到来自高层的声音,我们每一个记者都是抱着支持奥运会的态度来中国的,更开放的环境是大家的期望。以《米兰体育报》为例,现在虽然只有我一个驻华记者,但在2008年,我们会有21个人,这样庞大的报道团队肯定希望得到更多的新闻资源。

  重庆晚报:不过新闻报道只是记者关心的难题,其他方面就很完美了吗?

  列洛:也不完全是,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其实早已超出了完美的定义,但民众似乎还需要转变一些观念。例如对金牌的态度,其实我采访过很多中国运动员、教练和体育从业管理人,他们都在淡化金牌这一概念,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金牌是他们眼中的唯一,我想说的是,我们同时应该将掌声和安慰送给那些得到银牌和铜牌的运动员。

  青木尚子: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曾去上海采访过一次有刘翔参加的田径比赛,全场的观众都在为刘翔一个人加油。支持自己的英雄没什么不对,我想说的是,2008年的北京更应该扮演好一个主人的角色,比如若是有外国运动员战胜了刘翔,中国观众是不是也该给客人掌声呢?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例,希腊的金牌并不多,但没人否认那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奥运会的成功与否,跟东道主的金牌数量并无关系。

  链接

  一个运动员两个记者跟

  北京奥运会全部注册记者的名额为21600名,除去持权转播商的注册配额16006名以外,留给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文字和摄影记者的数量仅为5600名,许多外国记者只能无证工作。按照惯例,主办国媒体记者的数量不超过10%(560名左右)。北京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数量预计在10650—10680人之间,而注册媒体记者的数量就达到21600名,相当于平均每一名运动员身边就有两名记者。

(责任编辑:刘耘)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