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足球教练方纫秋:50年前参加奥运就意味着胜利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8月08日15:41 上海《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翻开方纫秋珍藏了多年的相册,感觉沉甸甸的。这一份厚重不仅仅是有形的,更有着一种历史的厚度。德国、波兰、前苏联、柬埔寨,乃至非洲,作为球员和教练,方纫秋游历了近50个国家,而其中最珍贵的一张照片,无疑是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上留下的那一张……

  本版撰文 丁元元 实习生 马慧强

  “我以前也不过是踢踢弄堂球,没想到竟然搞了一辈子足球。

”这是方纫秋的开场白。1952年,作为新中国足球代表队的一员,他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此后,他从足球界的先驱,慢慢变成了元老。足球和奥运会,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两个词。

  1929年9月11日,排行第二的方纫秋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在邮政局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的工作。但事实上,邮政局的工资并不高,供养六个子女更使得一家人的生活异常清贫。

  上海解放前,通货膨胀泛滥。方纫秋回忆道:“后来,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两斗米(大约20几斤),都不够我一个人吃,只是靠外祖父的补贴,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时运艰难,生活清贫,但方纫秋的父母仍然不失知识分子的风范,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方纫秋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愿望,顺利考上了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尽管如此,由于生活艰辛,家人仍然反对他踢球的爱好。

  方纫秋说:“当时家里困难,粮食有限,但踢球的体能消耗很大,父母很担心我营养不良。另一方面,我踢球穿的鞋都是外祖母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一个月也就能做个一两双,可是我只要一个星期球就能把鞋给踢坏了。”

  1947年,方纫秋加入了业余的精武足球队,这是他足球生涯的起步。1951年,为了准备参加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有关方面开始进行层层选拔。先是苏州河两岸的各大学组成联队进行对抗,然后上海大学生联队与上海工人球队再进行较量。方纫秋和当时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陈成达、在信谊药厂工作的张邦伦等人脱颖而出,先是入选了上海队,紧接着又是华东队。随后在天津,全国六大行政区和解放军、火车头队进行了顶尖对决,最终华东队名列第二,而方纫秋和华东队的另6名队员顺利入选了国家队。

  当年战友,现在只有三人健在

  “这张照片非常珍贵,照片上的人,只有我、陈成达和一位东北的运动员还健在。”捧出一沓沓珍贵的相册,黑白的照片已经渐渐泛黄,但这些相册却从未积灰。往事悠悠,看似茫远,却又近在眼前。

  虽然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将近3年时间,但当时许多西方国家仍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竭尽全力阻挠中国参加奥运会。但经过我国政府的据理力争和友好国家的积极斡旋,就在奥运会开始前一天,新中国政府终于接到正式的参赛邀请函。周恩来同志当机立断地说:“参加就是胜利。”

  但事实上,对于参加奥运会的准备已经持续了多时,除了一年多时间的层层选拔球员之外,方纫秋和其他运动员还接受了有关外交礼仪等诸多方面的培训。

  他们终于等到了那个神圣的时刻。一架可乘坐二十几个人的小飞机,装载着当时的国家足球队、篮球队和一名游泳选手冲上了云霄,而他们所代表的,是刚刚站起来的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出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更感到巨大的荣耀。”对于当时的场景,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方纫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从北京到赫尔辛基这一路整整花了四天。至今,方纫秋仍然记得当时停留过的每一个城市:“当时的小飞机连续飞行的时间很短,需要经常降落加油,一天大概只能飞8个小时。第一天先到乌拉巴托加油,然后降落在了伊尔库茨克,第二天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到了莫斯科,最后一天先在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加了油,然后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赫尔辛基。”

  不过,当他们抵达芬兰时,奥运会的足球比赛已经赛程过半。中国足球队错过了正式参加比赛的机会,方纫秋遗憾地说:“体育代表团最终成了一个观光团。”

  但对于新中国的足球事业来说,却又不虚此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男足先与芬兰国家队、俱乐部队进行了两场比赛。在回国途中,他们途经波兰、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友谊比赛,虽然成绩算不上出色,但新中国足球第一次走向世界,却因此开创了一番新的天地。

  方纫秋意味深长地说:“旧中国虽然也参加过奥运会,但从来也没取得什么成绩。当时我们参加奥运会的目标就是打破‘0’,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984年的许海峰才真正取得了‘0’的突破,但这段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体育运动的成绩与国家的强盛有着直接的关联。”

  方纫秋

  ●采访时间/2007.08.01●采访地点/上海

  我以前也不过是踢踢弄堂球,没想到竟然搞了一辈子足球。

  当时的小飞机连续飞行的时间很短,需要经常降落加油,一天大概只能飞8个小时。第一天先到乌拉巴托加油,然后降落在了伊尔库茨克,第二天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到了莫斯科,最后一天先在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加了油,然后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赫尔辛基。

  新中国前足球还有前行者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男子足球队曾经先后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伦敦奥运会。

  方纫秋先生回忆道:“我的老战友贾幼良曾经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张邦伦先生曾经参加过1948年伦敦奥运会。真可惜,他们如今都已经去世了。当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他们只能通过沿街卖艺,前往欧洲参加比赛。”

  1936年,在“亚洲球王”李惠堂的带领下,中国足球队踏上了出征的航船,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奔赴柏林,而是首先经香港,赴越南、新加坡、印尼、缅甸、印度各国作筹款比赛。在两个月内,他们共比赛27场,结果胜了23场,平4场,无一败绩。

  然而,过度频繁的比赛造成了中国队队员的过度疲劳。在奥运会的首场比赛中,他们就遭遇了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队。上半场双方经过苦战打成0:0,随后英格兰队利用中国队体力不支在10分钟内打进两球,遂以2:0取胜晋级。

  1948年,当时球王李惠堂已经成为中国队的主教练,在他的带领下,球队以与12年前相同的方式筹款前往伦敦。但同样是由于体力消耗过大的原因,中国队在首轮淘汰赛中以0:4惨败于土耳其队,不得不打道回府。

  ●心跳回忆

  他们不是11个人在战斗

  79岁的方纫秋老先生,堪称新中国足球历史的“活化石”——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奥运会,34岁担任国家队主教练,80年代率领上海队获得第五届全运会冠军,职业联赛后他仍然担任顾问……

  方先生说自己当初是踢踢弄堂球,在进入吴淞商船学校航海系就读了之后,他的梦想一直是成为船长,然而命运鬼使神差地安排,却让他与足球结下了终身不解的缘分。

  1952年的奥运之旅,对于刚刚20出头的方纫秋来说,虽然留下了一丝遗憾,但这对于新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示范意义。而奥运会之后的一系列友谊比赛,更让中国足球认清了与世界的差距,知耻而后勇,勇敢地走出去,从而取得了相当飞速的发展。

  方纫秋先生对于足球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歇过,他以足球为载体,实现了自己成为一个船长的“航海梦想”。而对于如今中国足球出现的不少问题,他更曾经奋笔疾书,振臂高呼。

  方纫秋和他的队员们出征赫尔辛基的时候,也许并不曾想到,奥运会有朝一日会在自己的祖国举行。只是从1952年到2008年的半个多世纪中,相对于其他很多项目,中国足球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落后的面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参加奥运会就是一种胜利,但随着祖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完全应当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看着国奥队蒸蒸日上的成绩,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更重要的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出现在奥运会赛场的中国男足,他们并不只是11个人在战斗,他们有义务向那些为中国足球奉献了一生的老前辈,献上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小婧子)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