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北京奥运对话世博:仅靠金牌能否引领民族自信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09月13日08:14 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新人们赶在这一天登记结婚。吴俊/摄

  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上海市民登上卢浦大桥,远眺世博园,畅想2010。陈焕联/摄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晚会。陆锡增/摄

  编者的话

  今天,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已不到1年。2010年世博会也已经迈过倒计时1000天。京沪两地和全国其它地方都为了“双会”重要的倒计时节点而经历了盛夏欢腾。热烈过后,或许我们需要静静思考一些更深远的话题。

  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双会”机遇难得,我们要充分利用和释放“双会”带来的经济发展“引擎”作用。然而,“双会”对于中国的作用,难道仅仅是推动经济的“引擎”吗?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盛会能否在深层次上引领国人改变某些重要的观念呢?

  对话人

  吴 焰:本报驻上海记者(文中以“沪”字表示)

  阎晓明 王建新:本报驻北京记者(文中以“京”字表示)

  对话

  京沪“双城”能否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走得更好?

  我们期待“双会”能给京沪带来新的理念,牵引“双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京: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双双走到各自的倒计时节点,此番“巧合”也使海内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两座城市的未来……

  沪:两座城市一北一南,一个是首善之区,一个是全国经济中心;一个将主导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联动,一个正领衔长三角地区的龙腾虎跃。
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全国城市无出其右。这是海内外格外关注“双会”的重要原因。

  京:现阶段,京沪两地都在积极培养新支柱产业,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倚重的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拉动与创新拉动两型并举转变。一旦转型成功,两地还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后劲,并更好地辐射与带动各自所在的区域发展。

  沪:不过,我以为更应期待另一种“拐点”――通过“双会”的筹备与举办,“拐向”更科学的发展模式,“拐向”更先进的发展理念。

  京:这个提法新颖。“双会”的引领作用,对于正在努力从“GDP挂帅”转向科学发展、从单一注重硬实力转向把“软实力”作为重要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助推力量。

  沪:以上海世博会为例,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吸引全球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来参观,但它绝非一个扩容版的迪斯尼乐园,更不是什么升级版的产品展销会。它无法替代的价值,除了外交与政治意义外,就是对于人类先进文明的传播,对大众民智的开启。156年来,每次世博会的举办,都荟萃了一大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带来各种崭新、科学、和谐、保护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京: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恰恰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吻合。

  沪:是的,举办世博会的精神遗产将远远大于物质遗产,它的文化“引领”更超过经济“引擎”。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我们让旷世机遇贬了值。

  京:奥运会的价值同样需要“再挖掘”。组委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办奥理念,其实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新北京,新奥运”的“新”,也是指与此相关的新观念、新面貌。

  沪:北京与上海能乘“双会”东风,率先走上这种发展“新”路,率先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拐点”,才是我们更为期盼与看重的。

  对话

  仅靠金牌的“辉煌纪录”能够引领民族的自信吗?

  当好东道主,最关键在于培养起国民的世界眼光与国际胸怀,提倡国民心态的开放和包容

  沪:人们都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是创造奇迹的两大盛会。还有人说,中国体育军团甚至有可能勇摘金牌总数第一,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156年世博会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届。

  京:能不能拿第一,还存在一定变数,毕竟中国的竞技体育实力还处在世界第二集团的领先地位。相较而言,上海世博会的这个“规模最大”,应当板上钉钉吧?

  沪:估计没问题。中国政府在申博时,就以国家名义向国展局承诺,使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0个,参观人数预计7000万人次。这两个纪录是“志在必破”。

  京:这也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与魅力。

  沪:不过,对于奥运会与世博会极可能呈现的“辉煌”纪录,有必要泼一点冷水。我们还有比“金牌第一、规模最大”更重要的事。

  京:不少学者、官员最近也有此呼吁。分析一下20年来的6届奥运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道主的金牌增长数量有时与名誉评价度不成正比。有的东道主金牌增加不多,但组织工作好评如潮;有的东道主金牌数量猛增,外界评价却颇有微词。应该说,在竞赛方面对东道主优势的过度开发,损害了个别主办城市的荣誉度――尽管在事实上,他们的赛会组织工作确属一流。

  沪: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办会辉煌纪录的追逐,真是一柄双刃剑。东道主想多拿奥运金牌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别忘了,因为是东道主,就有“瓜田李下”之嫌。能拿个“金牌第一”或许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因为几块金牌而丢了世界的尊重,可能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凝聚民族向心力,不能靠“金牌第一”。如果说,20年前,在国家经济艰难起步的时代,我们需要“以体育夺标来振奋民族精神”,那么,在中国经济成就已经令世人瞩目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对金牌的关注,转向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分享。

  京:该是为奥运“减负”的时候了,要回归体育精神的本源。唯金牌论的观念如果不尽快扭转,很可能会拖北京奥运会的后腿。但是,何以上海世博会“规模最大”也是双刃剑呢?

  沪:如果办了一桌盛大宴席,所有嘉宾兴冲冲而来,却发现一片混乱,鲜见佳肴,岂不败兴而返?当主人的,该有多难堪?

  人多不一定都是好事,还会带来很多“麻烦”。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客人纷至沓来,各国媒体蜂拥而至,赞誉或批评都会放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平均每天进出场馆40万人次,吃、喝、拉、撒全集中在市区5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其规模是空前的。

  京:这绝对是对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极限挑战”了。

  沪:客观地说,难度非常大,真要发扬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了。当初中国政府作出这样的承诺,想来也是经过反复测算和衡量的,对相关部门和承办城市,更是充满了信任。

  京:当务之急,可能是要学会合理控制与科学应对。

  沪:是的。迪斯尼乐园发生过“拒客风波”,虽然有其自身管理的问题,但有一点值得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关注:在确保参观者一定满意度的情况下,要学会利用门票的调剂和其它方式,如网上世博会等,来控制某些时段的规模――当然,总体规模还必须以中国政府的承诺为前提。另一方面,要利用这不到1000天的时间,尽快建立起与这种规模相匹配的组织管理方式,把“数量世博”打造成“质量世博”。

  京:是啊,当我们做不到不排队进馆,那就得想办法,让排队的人进去后,觉得这队排得值。

  沪:面对“金牌的诱惑”与“规模的挑战”,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当好东道主?答案可以很多,讲礼仪、有热情,这些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可能还在于:应该培养起国民的世界眼光与国际心胸,提倡国民心态的开放和包容。因为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开放与宽容的基础之上的。

  对话

  如何引领中国文化走出“逆差”的尴尬?

  我们能否学会用别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推销”自己,使我们传播出去的东西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京:对任何一届奥运会而言,开幕式都是最大焦点与亮点。有一种说法:一个成功的开幕式,意味着奥运会成功了一半。所以,当开幕式从8月开始进入制作与排练阶段时,勾起了公众的无限遐想。

  沪:相对来说,上海世博会人们最关注的,是由东道主承担的世博主题馆以及东道主国家馆。过去,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就连国展局主席吴建民也坦承,他是在参加了国展局多次会议后才领悟到:主题演绎是世博会的成败关键。

  京:为什么大家会对奥运会开幕式如此看重?开幕式是一扇窗口,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文化、价值理念,通过演出形式传递给世界。

  沪:这是一种带有引领意义的、代表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与共同诉求的情感。而且,还必须是在中西方文化、多元文化里得到共识的那些“梦想”与“美好”。

  可惜,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实践,有一些成功,但还是太少。不客气地说,我们在“推销”自己时,还缺乏现代手段与沟通技巧。

  京:这与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一些观念误区有关。北京奥组委特聘专家张清曾语重心长地讲过一段话,他说,传播国家形象的对象主要是外国观众,所以必须深入研究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传播出去的东西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沪:这话一针见血。我们过去习惯“以我为主”,把想法强加于人。其实,我们不仅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思考世界,也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来打量自己。

  京:要学会用外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推销”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

  沪:必须承认,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是有文化和思维隔膜的。仔细想想,我们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确实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

  京:今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指出:与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存在“逆差”。不要小看这个“逆差”,当一个东方大国国力增强时,与世界的文化隔膜,可能会影响其和平发展环境。

  沪:这也正是人们为何对奥运会开闭幕式与世博会中国馆创意如此关注、甚至“担心”的原因吧。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张艺谋信心十足地表示:“明年开闭幕式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让大家满意。”这让人非常期待!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对1000天后的主题演绎,现在似乎还在痛苦的创作之中。北京方面有什么经验和做法可以让世博会分享?

  京:有两个做法可资借鉴:一是创意方案面向全球征集,是一次“智慧资源”的碰撞与集合。二是整台晚会特别强调情感诉求,用他们的话说:人类在情感上的认知应该是一致的,对情感的理解是相通的。这是一个契合点。

  沪:国外的一些成熟做法也可以“拿来”。像英国馆、日本馆,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人员前期都来中国作过据说极有价值的专业调查。日前,英国馆还在上海专门请市民投票。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不是数量众多的中国观众想看的、能接受的,甚至可能会被误读,就弃之不用。

  京:此外,如何接受境外记者采访,也是对我们传播能力的一个挑战。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将面临更多的世界聚焦。

  沪:“考验”其实早就开始了。根据今年1月1日起生效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在中国境内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及相关事项时,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京:这个做法,既符合国际奥运规则,也是中国政府自信而负责的体现。有外国记者直言不讳:奥运会不仅仅是赛事、场馆,也在于让人们对北京、对中国有一种新的看法。

  沪:这些看法是否是积极的、正面的,取决于两点:一是地方政府是不是能按规定“开放”?二是会场之外的“表现”,能否让外国记者感受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海盗)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