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新民周刊封面文章:奥运浮世绘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10月11日10:02 新民周刊

我来说两句

  

北京的厕所总是受人关注,甚至还成为话剧的主题
北京的厕所总是受人关注,甚至还成为话剧的主题

    为奥运改造厕所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城市面貌往往都有重要的推动,这次,它推动了北京厕所的现代化进程。

  撰稿/汪 伟(记者)

  巍峨堂皇的北京故宫以建筑众多著称。不包括厕所在内,据说这个庞大的宫殿群共有房屋9000多间——实际上,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宫里,压根就没有厕所。这个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厕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的皇宫中,皇帝和他的家眷使用马桶,产生的秽物,由宫中太监负责带出紫禁城外处理。在中国,上厕所被称作“方便”,然而,直至数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上厕所——尤其是公共场所的厕所——绝对称不上是一件“方便”的事。为了解决2008年奥运会前后汹涌而来的人流的“方便”问题,北京市政部门近年来罕见地投入了4亿元人民币,用来改造和建设北京的公共厕所。

  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工程师马康丁被称作是公厕改造专家。

  这的确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称呼,然而,用来称呼马康丁却最合适不过。这个说话风趣的中年人绝对是一个公厕问题专家。他有些腼腆地说,自己已经和北京的公厕打了整整17年交道;他因此精通和公厕有关的方方面面,头脑里藏着许多可以脱口而出的关于“方便”的数据。

  厕所改造运动

  对马康丁来说,2008年当然是北京市“公厕革命”的上好的契机。到2006年为止,全北京城共有各类公共厕所5049个,马康丁说,这一数量的趋势是在下降,因为北京的平房区在成片成片地减少,这些地方都将建成新式公寓,因此,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也就随着胡同消失了。

  马康丁现在主要工作是将老式的沟槽式的冲水厕所,改成有独立便器、独立冲水的厕所。2005年到2007年,北京共改造了这样的厕所3505个。改造的目的是让沟槽式冲水厕所从此消失。但是改造导致了坑位减少,造成了居民早上排队。可见,任何改造都是有得有失的。

  除此之外,这三年里北京还新建了1000多座厕所。但是市政部门的官员仍然担心公厕不够用。北京市政府呼吁,北京的饭店和商场能够向公众和游客开放它们的洗手间。全民动员只适合特殊情形,根本的解决之道仍然在于增加厕所的数量,并且,改变此前厕所给人的不佳印象。这已经成了奥运之前北京市政的当务之急。

  从2001年开始,北京每年在厕所上投入的资金都有数千万元之多,2005年,投资超过了1个亿,2006年的数字又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共有5000多座厕所在这一轮指向2008年的改造运动中得到了翻新、改造或者重建。

  很难想象,如非2008年的急需,市政能够这样连续投入如此大量的资金改造厕所。在1990年代,资金短缺一直是北京厕所建造和改造的瓶颈。为此,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改革一样,厕所也开始大规模的收费,一类厕所如厕一次收费标准是2毛钱,二类1毛,上一次最简陋的冲水厕所也要花5分钱。到2002年,收费厕所陷入了一个怪圈,人们想出种种办法逃避收费,随地便溺的现象显然增加了,人们对收费的指责越来越多,最后,政府发现,厕所收上来的钱很难管理和控制,而且,这些钱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根本解决不了资金的困难。

  收费如厕时代给北京市政留下了若干难题,一些由私人企业投资建造的厕所至今仍在运营期内。这些厕所往往不光是厕所,也是一个小商店,里面经营的商品并不仅限于盥洗用品,而与普通的杂货店无异——甚至还包括了食品。这种经营方式现在成了市政的心事。

  2001年开始的、长达数年的厕所改造运动,是北京城历史上投入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厕所改造运动,几乎要全面扭转北京厕所的“前现代”局面。奥运会已经成了许多国家在进入现代化阶段时的自我展示手段,它对举办城市的城市面貌往往都有重要的推动,这次,它推动了北京厕所的现代化进程。

  但这不是马康丁经历的第一次厕所改造。

  在历史上,北京的厕所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大规模的改造运动。1960年代初,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随时传祥一起参加背粪劳动,亲身感受到“旱厕”的恶劣环境和掏粪工人的辛苦,随后发出号召,“一定要革粪桶的命”,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才将北京市8.5万座旱厕转变成水冲式厕所,同时又在一些胡同里新建了3000座“公厕”。马康丁的同事、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宣教处的处长郭卫东对这次改造还记忆犹新。四合院里的厕所是当然旱厕,拆除之后对改善四合院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无帮助,所以,1960年代的厕所改造运动得到了大多数居民欢迎。时间到了21世纪,郭卫东和马康丁主持改造这些1960年代建设的胡同厕所,却遇到了种种阻力。

  “住户说什么也不再让厕所挨着自家的房子了。”马康丁说,另外,建厕所和许多建设项目一样,需要一个个部门盖章。他为此很苦恼。但苦恼还不限于此。人只要不是恰好内急,厕所在他们看来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开发商拆掉一片平房区,自然也连里边的厕所一并拆光,尽管有规划,但并非每个开发商都乐于把这些拆掉的公厕再还回来。

  那么,按照现在的进度,北京的厕所能够为2008年的奥运会带来的旅游人群提供足够的服务吗?“有一些地方,排队是难免的”,马康丁说。这是个历史问题。他参与制定的一项规划认为,至少要到2020年,北京才可能彻底解决“不方便”的难题。

  一种历史遗产

  奥运会场馆内的厕所将达到700多个,而外围周边还有800多个公厕为奥运会服务。北京市政的采购单里,还有总数达1000个厕位的移动厕所和5辆无障碍厕所车需要采购。他们还需要培训一支3000人的保洁队伍,为奥运会期间提供保洁和语言、手语服务。但是,在彻底解决北京厕所布局和数量问题之前,这些厕所并不能保证届时不会出现厕所使用的爆发性增长。

  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设备和方案也在悄然准备之中。

  1999年举行了国庆阅兵庆典,北京动员了50万市民参加这次建国50周年大庆,天安门前安排了群众庆祝游行。典礼当日清晨,参加庆典的人群陆续从北京各城区向天安门和长安街汇集。召集和安排这么多人参加大型活动向来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除了考验负责组织和安全事务的部门的能力和经验,大规模的后勤保障是一个决不能掉链子的环节。参加庆典的人群最早从凌晨2点多开始集结,组成规定的队形,一直到中午庆典开始,在这漫长的几小时时间中,他们要吃一顿早饭,还要上多次厕所。马康丁说,根据研究,常人每三个小时要上一次厕所,在已经秋寒阵阵的10月的北京,清晨的低温会让人如厕的频率更高——他的工作就是要保证人们有厕所可上。

  比平常多忍耐一点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忍太长时间。这也是有数字的:从有便意到必须解决,时间在5到10分钟之间。厕所不能离人群太远,更不能太少,等待如厕的队伍不能排太长,因此设计要保证使用效率高,任何一个疏漏将无可避免地引起混乱。环卫部门的压力很大。

  天安门和长安街附近的现成设施无法应对人流的爆发性集中。天安门附近只有5个厕所,每个厕所面积都在二三百平方米,在游客较多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根本不足以应付所需。幸好,1949年以来,北京举行过很多大型集会。集会已经成了北京城市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管理中一定要考虑的部分。

  马康丁熟悉天安门和长安街的道路、沟渠和下水系统。在那些特别的时刻,这些道路、沟渠和下水系统都可以魔术般地变出很多临时厕所来。很多人行道下面是特制的沟槽,围上一块油布,将路面上不起眼的一块铁板支起来,这里就变成了一个临时厕所。长安街和天安门附近,这样的临时厕所多达123座。这是经常举行大型集会的“文革”时期给北京市政留下的烙印和遗产之一。

  1999年的庆典当天,人民大会堂前还摆放了汽车厕所和可移动的厢式厕所。广场西侧一些污水井口也被改造成临时厕所。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厕所解决了大问题——集结在天安门前的人群的方便问题。如果有需要的话,这些临时厕所也可能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discover)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