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奥运频道-搜狐奥运

战火中的奥运梦想 阿富汗参加奥运展现战后风貌

https://2008.sohu.com 2007年10月15日10:54 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说两句
  站在10月13日的时间节点,我们将目光转向和平尚未完全降临的国度,对于那些在战火中追逐奥运梦想的运动员来说,300天后开幕的北京奥运盛会的内涵显然更为丰满和厚重

  不同的世界,同一个梦想

  体育精神和奥运梦想,通过战火的照耀,显得更加崇高和闪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苗苗发自北京 从2001年7月13日开始,中国人就在丈量着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的脚步。


  今天,站在2007年10月13日的时间节点,我们再次遥望300天后即将开启的奥运盛会:北京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奥运会门票发售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正在厉兵秣马。此刻,我们选择将目光转向和平尚未完全降临的国度,因为我们发觉,对于那些在战火中追逐奥运梦想的运动员来说,2008北京奥运的内涵更为厚重和宏大。

  奥运精神因他们而升华

  作为目前巴勒斯坦唯一确定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选手,游泳运动员扎奇娅用微笑和坦诚打动了本报前方记者。“重要的是我们来了”,当听到巴勒斯坦人发出这样的畅想时,奥运会就已经不仅仅是比拼金牌和实力的竞技场。体育精神和奥运梦想,通过战火的照耀,也显得更加崇高,更加闪亮。

  在战争阴影的萦绕下,美军的坦克依旧在伊拉克、阿富汗横冲直撞,恐怖主义如瘟疫般蔓延,巴以谈判仍走走停停……炮弹沉闷的爆炸声、母亲失去孩子的哽咽声、儿童流落街头的哭泣声,仍然是21世纪的世界难以消解的画面。

  但同样是在那些国度,因为奥运精神,人们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因此才可以看到,在内战不断的苏丹,虽然贫穷但享受运动快乐的足球小子;在炮声隆隆的巴格达,忘我踢球的法瓦兹·侯赛因;以及如前文提到的被以军重重封锁下的巴勒斯坦,从不放弃游泳梦想的女孩扎奇娅正和我们一样在倒数着来北京的日期。

  正是因为他们,奥运精神才得以升华。

  同一个梦想在延伸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这句响亮口号,道出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听得最多的是战火中的人们对北京奥运的祝福。从他们坚定的眼神里,乐观的语气中,甚至是有些忧伤的表情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澎湃的激流,为战争的残酷而愤慨,为战争中可爱的人们而激动。

  1996年5月,阿富汗,拳击手穆罕默德·贾维德·阿曼在一个阴冷黑暗的体育馆里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他是阿富汗的中量级冠军,也是这个国家在当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寄予最大希望的运动员。但他的训练场地“屋顶千疮百孔,地面到处泥水,陈旧的设备锈迹斑斑,外面则不时传来隆隆的炮声”。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看到同胞停止内战,和睦生活,“这比拿奥运金牌重要得多”。

  穆罕默德·贾维德·阿曼当年的梦想,今天在巴勒斯坦游泳运动员扎奇娅和许许多多备战2008的运动员身上得到了延续。2008年,我们在北京欢迎他们。

  巴勒斯坦:一个人的战斗

  对巴勒斯坦人来说,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不在于参加人数和获得奖牌多少,重要的是“我们来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洪漫发自拉姆安拉扎奇娅·纳赛尔是巴勒斯坦目前唯一确定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这位拥有一头披肩棕色直发的20岁姑娘,刚接到去北京参加奥运会的消息时,兴奋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虽然自己的训练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乐观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没有国家,没有泳池,但我们不缺梦想。”

  枪声中与记者相见

  见到扎奇娅并不容易。由于以色列方面的限制,扎奇娅要去记者所在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非常困难,于是记者驾车穿越几座城市前往她的大学所在地——位于约旦河西岸最北端的杰宁。恰好以军当天在那里采取了军事行动,抓捕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现场枪声不断,记者进不去,而她又出不来,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总算见上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扎奇娅见到记者第一眼就满脸无奈地说。扎奇娅的家在约旦河西岸的伯利恒,距离她就读大学所在城市杰宁只有几十公里,但由于以色列设置的重重关卡,她每个周末回家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作为牙科系的学生,扎奇娅同时也是巴勒斯坦女子游泳队队员。她不仅在巴境内多次取得过优异成绩,还曾几次代表巴勒斯坦出征国际游泳大赛。

  “每次到境外比赛我都是既兴奋又头疼。”扎奇娅说。无论去哪个国家,她都需要先乘长途汽车去约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然后等候几个小时出境到约旦,再从乘飞机转往其他国家。“最担心的还是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因为一旦发生战斗,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家,连学校都去不了,更别说练习游泳了。”

  提起2000年“巴勒斯坦起义”,她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以军封住了大街小巷。才13岁的扎奇娅因为没办法游泳,只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把头淹在装满水的脸盆里练习憋气。

  来北京的差旅费还没着落

  来北京参加奥运比赛,有没有信心赢得奖牌?扎奇娅的回答很坦率:“没有”。她说,她参加的项目是50米和100米,自己的成绩虽然在巴勒斯坦名列前茅,但与外国运动员还相差甚远。“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扎奇娅表示,杰宁没有任何游泳池,这就意味着她只能周末回到伯利恒时才能练习两天,而且每次最多只能练习一小时,“这么短的练习时间就像是一次淋浴”。而且,伯利恒的泳池不标准,仅有15米长。

  “我们连饮用水都不够,何谈建标准游泳池。”伯利恒一家俱乐部的负责人瓦立德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几年前,扎奇娅去约旦参加比赛,那是她第一次在标准泳池里游泳,虽然在首轮比赛时就惨遭淘汰,但每天赛事结束后她都会跑去游上几个回合,因为“那里的游泳池太好了”。

  “巴勒斯坦整体经济依靠外国援助,体育方面的预算少之又少。”巴勒斯坦过渡政府体育部长苏莱曼忧心忡忡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除非政治局势得到改善,否则巴勒斯坦运动员将很难取得奖牌,许多体育天才也因此埋没。”

  目前,扎奇娅和队友的比赛服装都是自掏腰包,去境外比赛的费用依然没有着落。

  重要的是“我们来了”

  去北京参加奥运会早就是扎奇娅的梦想。扎奇娅告诉本报记者,她以前曾在上海和香港参加过比赛,虽然没拿到名次,但这两座城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中国的繁荣,也深深体会到国家和平与稳定的可贵。中国人都十分友好,对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这次去北京参加奥运,我会面临许多强劲对手的竞争,但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职责并不一定是赢得比赛,更为重要的是代表巴勒斯坦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扎奇娅说:“即使无法让巴勒斯坦旗帜在赛场上升起,但我会向世界证明,巴勒斯坦人们站在了奥运赛场上。”

  巴勒斯坦奥委会主席艾哈迈德·库德维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参加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具有象征意义,不在于参加人数多少或者是否取得奖牌,重要的是“我们来了”。

  阿富汗:期待零的突破

  参加奥运会,对阿富汗人来说显得相当奢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余智骁、张海波发自喀布尔阿富汗奥委会办公楼北面,是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型体育场,这里除了平时进行体育比赛和训练外,每年阿富汗独立日还会举行盛大庆典和阅兵仪式。体育场外西南面是一片被战火彻底损毁的民房,断壁残垣似在无声哭泣,又像在诉说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沉重创伤。

  因为战争,阿富汗两度缺席奥运会;因为战争,阿富汗人对奥运的憧憬也变得尤为强烈。阿富汗奥委会副主席齐亚·达什蒂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我们希望能在明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奖牌,实现零的突破。”

  参加奥运为展现战后新风貌

  实现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并非不可能。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中,阿富汗一名男选手在72公斤级的比赛中获得了银牌,阿富汗代表团把冲击奖牌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是阿富汗人喜欢且擅长的体育项目。9月2日,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来到阿富汗奥委会办公楼西边的一个简易体育馆时,里面正在进行全国空手道比赛,来自14个省的270名选手参加了这一赛事,表现优异者将入选国家队。

  17岁的阿纳亚特·劳德法尔告诉本报记者,他是2001年底塔利班政权倒台后开始练习空手道的,2006年他曾获得穆斯林七国空手道比赛年龄组的冠军,但他的更高目标则是世界冠军。劳德法尔用还算流利的英语说道:“我非常想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但可惜空手道还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即使没机会参加,我也想去北京看一看,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一次伟大的奥运会。”

  阿富汗奥委会副主席达什蒂说:“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争取获得奖牌,第二是向世界展示正积极投身战后重建的阿富汗人民的新风貌,第三是增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女性打破枷锁参加奥运

  达什蒂告诉本报记者,阿富汗代表团将包括一名女选手,这名女选手是国际奥委会给的特别名额,目的是让她代表阿富汗女性参加奥运会。

  女子选手参加奥运会比赛,这在几年以前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是不可想像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阿富汗女性正积极投身到包括体育比赛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今年8月下旬,阿富汗女子足球队参加了巴基斯坦国内的锦标赛,这是阿女子足球队自2001年底以来首次出国比赛,没想到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决赛前连总统卡尔扎伊也专门致电祝贺。

  在不久前的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上,19岁的阿富汗女孩穆罕默迪戴着头巾参加了女子100米比赛。尽管成绩并不理想,但她仍然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重大的国际赛事,我非常高兴。”

  的确,对阿富汗这些女选手来说,比赛的成绩也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们用自己的表现告诉世界:现在的阿富汗,无论男性和女性都在积极投身体育运动,阿富汗也是世界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

  伊拉克:炮火中备战奥运

  战争和暴力能毁灭人的生命,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体育精神、奥运梦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惠晓霜发自巴格达美军的武装直升机在天上轰鸣着飞过,附近的军警岗哨那边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底格里斯河畔,一个满是黄沙的简陋足球场上,每天下午总有数十名伊拉克青少年准时训练,而在距他们200米外的地方,就是一个曾经在三天内遭受过五次汽车炸弹袭击的停车场。

  在爆炸和袭击成为家常便饭的伊拉克,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已经成了这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柱。当国家足球队在亚洲杯上夺冠后,伊拉克举国欢庆。那一刻,足球为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找回了尊严。

  现在,征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伊拉克国奥队,又一次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激情。

  足球是伊拉克人的精神支柱

  伊拉克国奥队目前在北京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上二胜一平积7分,以净胜球的优势排在A组第一。19岁的法瓦兹·侯赛因是巴格达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对伊拉克国奥队充满了希望。“人民的悲惨生活就是他们的动力。我相信我们的球员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他们会像为了生存奋力搏斗的人一样去努力比赛。”侯赛因说。

  虽然巴格达经常发生爆炸袭击事件,但侯赛因一有空就会和同伴去附近的一个学校踢球。学校的门卫虽然不会阻止,但会把大门锁上,所以他们不得不翻墙进去。“尽管经常会听到爆炸声和枪声,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阿里·乌萨玛是小商店店主。足球对于他来说是生意和生活之外唯一关心的事情。“天天听到的都是爆炸声,国家前途渺茫。只有球员的消息能让我高兴起来。”对于伊拉克国奥队能否踢进北京奥运会决赛,乌萨玛很乐观。“我想他们没问题,球员们已经成了伊拉克人唯一的希望。那些政治家们实在让人失望透顶。”

  28岁的库特巴·卡瑞姆是巴格达一个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同时也在一所中学担任足球教练。在他看来,伊拉克国家队在亚洲杯上的胜利就如一块大磁铁,将伊拉克人吸引到了一起。卡瑞姆认为,是决心、毅力和耐心,以及伊拉克全国人民的祝愿,让伊拉克队夺得了亚洲杯。当大街小巷的人涌上街头,挥舞国旗,按响汽车喇叭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在那一刻抛弃了分歧,拥抱着爱与和平。“足球对我来说就是爱、和平和兄弟情谊。”

  很多项目到国外训练

  然而,战乱还是让伊拉克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35岁的利亚德·萨米以前是巴格达一个摔跤俱乐部的运动员,他们的队伍目前正在邻国伊朗进行训练,备战北京奥运。出国训练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在伊朗,他们不再会为场地不足和设施破旧发愁,最主要的是安全有了保障。“如果像过去那样,连基本安全都要担心,无法想像运动员怎么能够备战比赛。”尽管已经退役,但萨米说,自己仍对同伴的奥运之路充满着希望和关注,“摔跤是我的生命”。

  在一个战乱不断的国家,对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来说,不要说正常的工作、训练和比赛,就连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今年6月,遭绑架而失踪一年多的13名伊拉克跆拳道运动员终于有了下落,但他们是在高速公路边的水沟里被发现的,身上布满弹孔。

  不仅是普通运动员,就连体育界高层人士也难逃厄运。去年7月15日,伊拉克奥委会主席哈迈德·哈吉亚、秘书长阿米尔·贾贝尔和另外两名委员,在巴格达市中心的石油文化中心开会时,光天化日之下遭武装绑架,至今下落不明。

  尽管死亡、恐怖与伊拉克如影随行,但生活在恐怖阴影下的伊拉克人却从未熄灭过对奥运梦想的追逐。“战争和暴力能毁灭人的生命,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体育精神,他们(运动员)是捂着流血的伤口奋战到底的战士。”侯赛因坚定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苏丹:足球小子向往北京

  吉塔说,虽然他不可能到北京亲身体验国际大赛,但一定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一场比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邵杰发自喀土穆布利村与附近其他村落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天下午,在村边的一块空地上都有一群年轻人乐此不疲地踢着足球,笑声、助威声会不时飘向远方。在苏丹这个贫穷、内乱的国家里,这些显得尤为珍贵。

  从喀土穆往北沿尼罗河走不多远,就到了布利村。这里一律是低矮的平房和狭窄的泥土路。村边唯一的柏油公路上,穿梭着往返喀土穆市中心的破旧小巴士。

  “三无球队”的快乐

  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今年的气温尤其反常,虽然已经进入10月中旬,但是白天室外最高气温仍然超过45摄氏度。人站在阳光下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但这群小伙子却在简陋的足球场上不停地奔跑着,争抢着,尽情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

  虽然没有队服作区分标志,但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所以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谁是队友。两拨人你来我往,攻防很有章法。有的球技相当娴熟,偶尔还能玩出飞身倒勾和穿裆过人的戏法。他们都住在这个村子里,每天下午4点都到这里集中,开始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些小伙子还组成了一支足球队,称为“尼罗河谷少年足球队”,并参加了两届全国足球俱乐部青少年队比赛。虽然没有得过名次,但小伙子们认为,像他们这样一支无正规场地、无经费来源、无正式教练的“三无球队”,能够参加全国性比赛就足够了,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贫苦少年的足球梦

  吉塔今年17岁,从上小学起就开始踢足球,现在是“尼罗河谷少年足球队”的队长。他说,自己已记不清踢破多少个足球了。足球队没有经费,所有足球都是队员们自己贡献出来的。队员们的家庭大多不富裕,许多家庭一天的收入只有2美元左右,而一个最便宜的足球在当地也需要20多美元才能买到,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足球属于昂贵的奢侈品。

  目前队员们所踢的足球,是吉塔贡献出的第四个,这是两个月前两个哥哥和3个姐姐集资为他购买的生日礼物。由于父母双亡,在家中排行最小的吉塔得到了哥哥姐姐们格外多的宠爱,其中包括全力支持他踢足球。

  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生活日用品都依赖进口,且物价昂贵。具备工作能力的人特别是家庭男性成员都必须出外做工,才能养家糊口。最近数年来,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冲突不断,导致很多难民涌到喀土穆,这更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工作压力。所以,吉塔和他的伙伴们如果不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是很难做到每天都有充裕时间自由自在地踢足球的。

  奥斯曼今年19岁,是足球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在村子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大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而奥斯曼执意留在村子里,就是为了每天能和伙伴们一起踢足球。9月和10月是苏丹的农忙季节,每天清晨,奥斯曼都要早早起床到地里干活,种植庄稼,下午他则准时与伙伴们集合,踢足球。由于家庭贫困,自己又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奥斯曼买不起球鞋。每天他都是光着脚踢球,脚底已在满是碎石子的土地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尼罗河里畅谈北京奥运

  每天踢完足球,少年足球队的队员们都要到尼罗河里痛痛快快洗个澡。这也是他们每天最惬意的时候。在夕阳的余辉中,他们浸泡在凉爽的河水中,谈论着国际、国内的重要足球赛事,或者相互交流踢球经验,切磋技艺。

  明年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是他们最近经常谈论的话题。中国是苏丹的最友好国家,中国人是苏丹境内最多的外国侨民。小伙子们虽然对中国了解不多,但是非常向往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他们说,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内从一个贫穷、战乱国家一跃成为相当富强的国家,既是他们羡慕的对象,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他们观摩世界级足球比赛的一次机会,也是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一次机会。

  吉塔说,虽然他不可能前往北京亲身体验国际大赛,但一定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一场比赛。

(责任编辑:海盗)

用户: 匿名发表: 匿名发表: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推荐

奥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