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的两段心路历程

  建筑设计师·奥运火炬手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的两段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刘颖余

在雅典,李兴钢将圣火传给了下一棒。新华社发

“鸟巢”施工已经进入跑道铺设阶段。新华社发

  5年前还默默无闻的李兴钢如今可是个大名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称号已经足够炫目,现在,他的身上又多了另外一层身份———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从建筑设计师到奥运火炬手,李兴钢这5年的每个日日夜夜似乎都和2008年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奥运会有关系。他是历史的创造者,毫无疑问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找到李兴钢并不容易。3月31日,他乘坐北京圣火专机抵达北京后,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北京迎接奥运圣火的仪式,下午就带着祥云火炬,一身运动装出现在了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的直播室,而晚上等着他的还有另外一个电视采访。
尽管诸事缠身,但李兴钢还是在这个下午,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眼前的李兴钢似乎并不符合通常人们关于他这类公众人物的想象。他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带着眼镜,瘦削、白皙、稳重、内敛,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但就是这个今年只有39岁的年轻人,却无意间成为历史的聚光灯下不可替代的焦点人物。

  “一些媒体说我为"鸟巢"失眠两年,那是一种夸张。那段时间,我只是睡不好觉而已。我手中的这个工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国家体育场。这是我的压力所在。压力和责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化解压力的过程。”

  李兴钢2002年,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派驻瑞士,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公司联手设计方案,参加国家体育场的竞标,并最终入选,2003年,李兴钢成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时年,他只有34岁。

  在出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这5年里,年轻的李兴钢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他既要跟业主、政府和奥组委等多方协调关系,又要跟外国的工程师和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同时要为数千张施工图纸一一签字;高强度的工作甚至让他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总是睡不好觉、完成最终图纸后住进了医院。

  如今回顾起这段“峥嵘岁月”,李兴钢对记者笑言:“一些媒体说我为"鸟巢"失眠两年,那是一种夸张。那段时间,我只是睡不好觉而已。我手中的这个工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国家体育场,国家的重要事件、全世界的盛大聚会将要在这里举行。这是我的压力所在。压力和责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化解压力的过程。”

  回顾5年多来的心路历程,李兴钢坦言:“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但你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什么是最难忘的事情,还真是很困难。我不想说,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遗憾,所有的得失都珍藏在我心中。我希望大家走进"鸟巢",好好地体会。”

  走进“鸟巢”,才能体验到“鸟巢”的味道,这是李兴钢在许多场合反复讲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显然不仅是针对设计师,也是针对每一个普通的观众讲的。“人们建一个体育场是因为一些人在那儿进行竞技,而另外一些人在周围捧场,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我们的设计就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设计。这个"内"就是看台以及赛场,我们设计的看台是碗形的看台。这个"外"就是给这个看台加一个外罩,把这个看台罩起来。我们最终找到了这样一种编织式的结构,它有点像自行车辐条的编织情况,48根大梁沿着中间的开口相切,然后一下下向后编织起来。这才有了鸟巢结构。鸟巢不是设计的原因,而是设计的一个结果。”李兴钢如此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作为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场馆———开闭幕式的举办地,“鸟巢”的设计和施工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李兴钢向记者介绍:“鸟巢”应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体现“节俭办奥运”的精神,设计师们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比如用钢量从原来方案设定的5.5万吨减少到4万吨,取消了可开启屋顶,提高了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在绿色奥运方面,比如开放式的结构设计,使体育场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不使用空调设备也一样能保证运动员发挥出在其他比赛场馆发挥出的竞技水平,使观众能更好地观看比赛;在人文奥运方面,更是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视与体现,特别是“鸟巢”设计的标识系统以及为运动员、观众、记者、残疾人等在体育场内外进行包括比赛、观赛、转播在内的各项活动所设置的空间、设施,充分体现了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过改进后的“鸟巢”将最初设计的10万个座位减少到现在的9.1万个,其中1.1万个是临时座位,在奥运会和残奥会后将保留8万个永久座席,还可以承担其他重大比赛、常规赛事以及其他综合性服务。“最为重要的是,在奥运会的时候展示这样一个主会场,特别能够体现中国人包容、开放的胸怀。”李兴钢自信地说。

  “鸟巢”竣工在即,4月18日将承办第一项正式比赛———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但李兴钢并不敢懈怠。他对记者说,在完成传递火炬的任务后,他第二天就要回到“鸟巢”工地去,那里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去做。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奥运火炬从一个年长者的手里传给我,而我又把这个火炬传给了一个青少年的代表。奥运圣火大概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的吧。”

  李兴钢是3月30日当天距离泛雅典体育场最近的几个火炬手之一,跑在他前面一棒的是北京申奥功臣、著名体育人楼大鹏先生,而跑在他后面一棒的是来自北京二中的中学生王安妮。“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奥运火炬从一个年长者的手里传给我,而我又把这个火炬传给了一个青少年的代表。奥运圣火大概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的吧。”李兴钢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

  北京奥运圣火3月24日在奥林匹亚取火时,李兴钢正忙碌在“鸟巢”的工地里,没顾得上看电视直播,但晚上回家后,他仔细地看了电视新闻,补上了这一课,而且似乎颇有心得:“我可以感觉到全体中国人民对于奥运圣火的那种期待。火是人类和自然对接的一种方式,关于火,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而我们中国也有钻木取火。火对于每一个人群都显得非常重要、神圣。”

  参加奥运圣火传递对于李兴钢来说不仅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更有着别一番意义:4个多月后,曾经他手传递的奥运圣火将回到北京,点燃耗费了他5年多心血的“鸟巢”主火炬。

  李兴钢对“鸟巢”的爱不用多说,那是他的作品,是他的“孩子”;而他对火炬的爱似乎也不遑多让。他特意在自己传递过的火炬身上,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传递日期。因为他“害怕自己的火炬和全二平(另外一名火炬手)的搞混了。”而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当有工作人员拿着他的火炬出去合影后,不到一分钟他竟追了出来。火炬似乎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视线。

  “我一定会把火炬好好珍藏,但我还没想好把火炬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说这话的时候,李兴钢一脸满足,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

  李兴钢简介

  生于1969年,河北乐亭人,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赴法国留学,2003年1月,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目前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同时是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他十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曾荣获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亚洲建筑推动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声音……

  “非常开心……其实跑哪一棒我都会很高兴,关键是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和大家一起感受那份荣耀。”

  ———3月31日11时40分许,刘翔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象征着和平、友谊、希望的奥运火炬,他说接过火炬时“深感责任重大”。

  “奥运会为各国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在友好的氛围下进行体育交流的舞台,是传播友谊的桥梁!”

  ———哈萨克斯坦摩托车旅行家德米特里·彼得鲁欣表示。在4月2日参加完阿拉木图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后,他将骑上心爱的摩托车再次踏上环球旅行的征程,以此方式传播奥运精神,为北京奥运祈福。

  “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试验,北京奥运火炬燃烧时间超过15分钟,可抵抗11级的大风和超过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相关指标均超出当初提出的设计要求。”

  ———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表示有把握将奥运圣火送上珠穆朗玛峰。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能在这里面向世界所有关心奥运、关爱世界和平的人们表演,是我们的荣幸。”

  ———奥运圣火欢迎仪式表演结束后,北京京剧院的谢建华和王亚娜表示。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曾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再次访问这些城市,不仅希望重温中国人民与这些城市所在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希望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往。”

  ———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曲莹璞解释为何境外传递城市以阿拉木图为第一站时说。“从古老的西方文明和现代的希腊到极具价值的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这次圣火传递实际上就是一次文化接力。我和我的国家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期望值很高,因为我们已习惯于看到中国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

  ———希腊驻华大使米·坎巴尼斯祝福北京奥运。

  “作为一名藏族人,我信仰藏传佛教,对藏文化也最为了解,通过藏文化来表达雪域儿女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应该是最合适的。而且,吉祥白塔的起源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和平。”

  ———40岁的尼玛仁青正在自己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修建一座吉祥白塔,希望通过这座白塔来表达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通过这次雅典之行,我感觉到我们的国家在强大,我相信在强大祖国的影响力下,我们能保证火炬传递的安全;当然作为我个人,雅典之行的完成并不是结束,奥运官网是长期的,我也会为奥运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并乐在其中。”

  ———奥运官网首席记者张朝阳在搭乘奥运圣火号飞机回京后说。 杨玉娟

  摄影:杨登峰

(责任编辑:静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