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 伟大设想承诺变为现实

  7年前申奥成功时,中国人向世界庄严承诺: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将把火炬送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如今,这个伟大的设想和承诺变为现实。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克服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极端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漂亮地燃烧,举世为之惊叹。

在这史无前例的壮举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辛劳。

  不一样的高度 不一般的火炬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薛利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们航天人要为这一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作点贡献。

  研制火炬燃烧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燃料。从以往奥运火炬来看,火炬燃料一般有固态、液态和固液混合三种。燃料种类不同,燃烧系统的结构设计也会相应有所不同。

  研制团队最初选定丙烷作火炬燃料。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在摄氏零下40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的饱和蒸气压,从而保证能在低温环境下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成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之后,研制团队开始着手燃烧系统的设计。为避免“祥云”火炬在传递过程中突然熄灭,研制团队运用航空发动机的双火焰原理,设计了预混火焰与扩散火焰的“双火焰”燃烧方案,即一个火焰在外面“冲锋”,一个火焰在里面“值班”。

  2006年9月,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自掏腰包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结果发现了问题———液态丙烷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要求。

  返回北京后,研制团队放弃了液态丙烷火炬的方案,将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组合火炬和固态燃料火炬。

  2007年1月,一支由10多名研制人员组成的试验队奔赴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对这两种火炬在低温、大风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实地测试。在那里,研制团队再次遭遇了意外———“爆燃”。研制团队深入研究后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固态燃料火炬本身,主要是装药(固态燃料)的工艺有问题,药柱没有压实。他们随后将人工装药改为机械控制,保证每次装药量以及药柱的长度及直径完全一致。工艺改良后,“爆燃”现象再未发生过。

  2007年4月下旬,航天科工集团珠峰火炬试验队二赴西藏。5月7日,登山队员带着固体燃料火炬和固液结合火炬开始登顶测试。大本营(5200米)、6500米、7028米、8300米、8844米,登山队员在每一个高度都要重复完成试验的“规定动作”。5月9日,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并顺利点燃了携带的3支固体火炬。然而,由于操作失误,他们未能点燃固液结合火炬。没有经过最后这一道测试,也给固液结合火炬的可靠性打了一个问号。

  考虑到固态火炬操作更为简便,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团队将固体燃料火炬确定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最终设计方案。

  不一样的设备 不一般的难度

  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对火种灯、引火器、圣火盆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同样要求很高。

  以往奥运会的火种灯都采用液体航空煤油为燃料。航天科工集团的火炬研发团队经试验后发现,这种煤油灯在海拔6500米以下的地区都能正常工作,但在更高海拔的地方,由于气压低、氧气含量低,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为了寻找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可谓费尽心思。他们先后尝试过多种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终于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用碳作热源的暖手炉后突发灵感:能不能用碳做火种?然而,第一次进藏试验效果不理想:一是燃烧时间短,二是排灰不畅。

  此时,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再次使他们看到了柳暗花明。任国周上街时看到一个烧饼摊旁摆着蜂窝煤炉,顿生联想:将碳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碳柱燃尽化成灰,上面的碳柱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碳柱就可保持火种灯不灭,而且排灰问题也能解决。一个大难题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两个小发现而迎刃而解。新华社记者高鹏

(责任编辑:奔跑)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