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奥运评论

市民高呼“新股票” 奥运纪念钞何妨敞开供应

  7月9日,众多南京市民在江苏省中行门口排起长队兑换奥运纪念钞。当日,奥运纪念钞在南京八家银行网点向市民开放兑换。由于发行数量有限,南京市规定每人可凭居民身份证限换一张。至此,南京奥运纪念钞兑换基本完毕,八大银行终于松了口气。中新社发丁梅 摄

  版权声明:

  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前天开始,奥运纪念钞开始兑换,几乎举国上下的城市都在为之“疯狂”。
广州、深圳的大批市民一大早就到银行网点排队,不过,大抵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无他,发行量太少,全国只发行600万张,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广州一家收藏店的老板打出每张100元的牌子就在银行门外等着收购面值10元的纪念钞,而拿到了纪念钞的市民则兴奋地高呼“新股票,新股票”。

  此情此景,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又油然响在耳边:“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末了两句,我引用过好多次了,因为对一些事情来说,它确是切中要害之笔。奥运纪念钞引发的全国范围的“抢购”,正是如此,有人为地制造怨言之嫌。发行它究竟是为了什么?奥运纪念钞嘛,当然是为了纪念国人实现的梦想。然而,效果却好像是为了让人囤积居奇。有人可能要说这是客观结果,但是这种客观结果纯由主观因素所导致,事先放出风来说就发行600万张,这种结果就是完全可以预见到的。抬杠地说一句话,福娃之类的奥运纪念品怎么没人抢购呢?多嘛,有的是嘛。

  由奥运纪念钞不由得想到了中国的邮票。这样联想很自然,都是国家发行的有面值的东西,应该可以叫商品了吧。不关心中国邮市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还在发行邮票。这不奇怪,邮票是一种邮资凭证,寄信用的,而现代人的通讯手段便捷了,基本上也就不写信了。前几年国家博物馆不是还搞了个征集家书活动吗?表明家书正在成为文物。即便你写信,在邮局也买不到纪念邮票或特种邮票,也就是花花绿绿比较好看的那些,能买到的只是普通邮票。但现代人基本不写信,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却没有淡出历史舞台,每年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照样发行不误,该出多少套还是多少套,印量也不见得少了多少。结果,这种形同鸡肋的东西,要么就是买来单纯地收藏———只要不打保值的主意;要么给什么单位买去翻来覆去地组合一番,用来制作豪华邮册,豆腐盘成肉价钱。为了刺激邮市的兴旺,前几年甚至有两次大规模销毁邮票的愚蠢举动。市场既然消化不了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发行那么多?印邮票难道是没有成本的吗?

  没有人要的东西弄出来那么多,而肯定受人欢迎的奥运纪念钞在发行量上又如此羞羞答答,决策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余,法盲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属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该公开的内容。不属于的话,自动收声;属于的话,倒真想知道。

  奥运纪念钞能不抢吗?1980年发行的《庚申年》猴票所以成为“中国邮票价格的地标”,不在于它是第一轮生肖邮票的第一枚,也不在于它的原图金丝猴由著名画家黄永玉绘制,印刷精美,栩栩如生(永玉先生的“白鹤”邮票就乏人问津),而主要在于它的发行量:800万枚。1982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是10亿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是13亿人。这个类比可能不太恰当,但应该多少可以说明一点问题,人多了,东西少了,此涨彼消,又是关注度这么高的涉及奥运的东西,满足不了心愿的人们怎么可能不啧有烦言呢?

  奥运会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明明知道全国人民有这种收藏的热情,不必制造囤积居奇的效果。奥运纪念钞何妨敞开供应?(潮白)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高鸿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