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河南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逐鹿中原”:
河南地处中原,进入阶级社会后,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夏、商、西周时河南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地区。殷商时河南是京畿地方。北部安阳的殷墟是商代晚期从盘庚至纣王历经273年的都城。秦统一中国,在河南置三川(今洛阳)、颍川(今禹州)、南阳(今南阳)诸郡。汉属豫州及司隶。这一时期由于豫北地区的丹西、丹东、广利等渠和洛阳附近阳渠的出现及黄河沿岸、淮河流域等农田水利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三国时期,河南属魏。曹操曾在许昌等地大规模屯田,河南平原地区成为生产基地。从西晋至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晋王朝南迁后,中国经济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逐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河南因长期处于战争、分裂割据状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隋代河南大部地区属河南郡,唐时改置河南道。当时洛阳虽为全国政治中心之一,但河南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完全恢复。北宋定都开封,开封府商业繁荣,人口稠密。金至元初,河南地区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元代河南称中书省。明为河南布政使司。清改称河南省。自金代黄河下游改道东南由淮入海后,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间,河南东部平原地区黄河频繁决口,水患不绝,生产衰败,人口流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通过上海、天津、汉口等通商口岸向河南渗透,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铁路沿线成为棉花、烤烟等主要产区。由于河南又是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的主要战场,使原来仅有的厂矿企业和农业基础再受摧残。
20世纪30~40年代经济陷入极度衰落境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1月,豫北重镇安阳失守,不几日整个豫北全部沦陷。次年,商丘、开封和豫东大片国土也先后沦于敌手。在此寇深祸急之际,实行不抵抗主义的国民党政府反于1938年6月间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给河南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不甘屈服的河南人民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热烈响应中共河南省委“武装保卫河南”的号召,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建起“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和“豫东抗日人民第三支队”等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出师华北,进入太行;1938年9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东征睢杞,转战豫东,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胡服(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驻确山竹沟。竹沟遂成为中原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和邻省军民先后创建了晋冀鲁豫、鄂豫皖边、豫皖苏、豫西等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将内战强加在全国人民头上,于1946年6月猖狂进犯中原解放区。解放区军民经过艰苦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歼”,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从鲁西南千里跃进中原,直插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华东野战军也突进豫东地区,并相继取得了洛阳、开封、郑州、南阳等战役的胜利。1948年中州大地捷报频传。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人民最后摆脱了国民党政府20余年的反动统治,获得全部解放。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河南人民永远结束了苦难的岁月,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涿鹿之战
距今大约4600余年前,华夏先民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其中的华夏族群以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部族和兴起于河南西部的炎帝部族为核心,逐渐融合并沿黄河西下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今山东一带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由东向西发展,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爆发了我国史载中最早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战争的结果,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意义重大的影响。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后世对此战的具体经过记载不多,去除其中的神话部分,大致的经过是,勇猛剽悍,生性善战的蚩尤族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并击败了炎帝部族,占据了炎帝部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部族遂向黄帝部族求援。黄帝部族为了维护华夏族群的整体利益,“轩辕氏乃修德振兵”,联合炎帝部族东进,与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遭遇,随后展开了一场影响后世中国几千年的决战。
战争之初,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黄帝部族曾经九战九败,但并没有放弃战斗,终于抓住天气转变,战场狂风大作尘沙漫天这个特殊有利的天候,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尤族反攻,一举击败了蚩尤部族,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部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部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泰山”仪式,同时强迫东夷族群与华夏族群相互结为同盟,然后才凯旋而归。
涿鹿之战的结果,是华夏族群各氏族部落从此据有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进一步融合繁衍,由此奠基了四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华夏部族首领黄帝,从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是决定日后中华民族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鸣条之战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 “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 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
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 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即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大计。当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商汤的灭夏战略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 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
具体地说,他实施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为了彻底察明夏桀的内部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第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对其战略包围。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正确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 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 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第三,正确选择和把握决战时机。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作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 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马上“谢罪请 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 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 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 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一一历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 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 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 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微寿县南),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 (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 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 商建立了起来。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 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 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 当深远的影响。
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商纣王(帝辛)即位后更是横行暴敛,严刑酷法,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从而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而商的属国——周却在文王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下广罗人才,发展生产,国势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采纳吕尚建议,乘商纣王大部分军队用于平定东夷族反叛之机,统率大军东进伐商。在孟津与反商的其他的诸侯部落的部队会合后,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于二月初抵达牧野。
由于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平叛,无法立即调回,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亲自率领守卫国都的商军,连同仓促武装起来的大批奴隶共约17万人,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次日凌晨,周军布阵完毕,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倒戈,掉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了商朝。随后,武王又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建立了周王朝。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长达八百年的统治秩序,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使得华夏文明第一次领先于人类文明。神奇的《周易》,不朽的《诗经》,星河般璀璨的诸子百家,这些都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泓水之战:
也称楚宋泓水之战。春秋无义战之一。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为接替齐桓公的霸业,率兵伐郑。郑向楚求救。楚不救郑,而派兵直接攻宋都睢阳。宋军回救,与楚军遇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楚军渡河来攻。襄公大谈仁义,不肯袭击半渡的楚军,结果大败,他本人受伤,不久丧命。
城濮之战:
亦称晋楚城濮之战。春秋时晋文公战胜楚军,建立霸权的战役。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齐、秦、宋等国联合,进攻依附于楚的曹、卫二国。楚军北上援救,联合陈、蔡在卫国的城濮(今河南濮城)与晋交战。战争开始,楚占优势。晋军尊重诺言,先“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即后退九十里),然后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予以猛击。楚军大败,晋国从此成为霸主。
成皋之战:
也称楚汉成皋之战。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与项羽双方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间相持颇久。刘邦屡战屡败,后制定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南北两翼牵制的战略方针,使楚军多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前203年,汉军再度从正面反攻,乘楚军半渡汜水时大破楚军,收复成皋。
韩信破赵之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各自率军在今河南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刘邦派遣大将韩信领兵几万人,东进攻赵,与赵王歇大战于井陉。赵军号称二十万,数倍于远道而来的汉军。韩信背水为阵,遣兵袭占越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赵军腹受敌,终于大破赵军。
昆阳之战:
也称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绿林农民起义军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等地。新帝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反扑,以十万人围攻昆阳。赵义军主将王凤率八九年人苦战死守,并派刘秀等突围求援。刘秀调集起义军一万多人来援,选精兵三千突破莽军中坚,城内守军乘势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败,王寻被杀,昆阳之围始解。
官渡之战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明攻河南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二次作战。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向有“中州”、“中原”之称,距元朝大都(今北京)1580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北伐军先取山东,目的是为了撤除元廷屏蔽,而后移兵河南,则意在破其藩篱,使大都势孤援绝,为最后推翻元王朝统治创造条件。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是时元将脱因帖木儿驻守洛阳,兵力较强;李克彝、左君弼等驻守开封,降守不定。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驻军,于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北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督北伐主力于三月初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三月二十二日,邓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南路军的顺利发展有效地牵制了元军,为北路军的推进减少了阻力。北路军于三月初五日由乐安出发,十六日抵济宁,开耐牢坡坝入黄河西上。一路连下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二十九日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境内),开封守将李克彝、左君弼相互推诿却战,最后李克彝率部西逃,左君弼投降。四月初八日,徐达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附近)西进,大败脱因帖木儿守军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梁王阿鲁温投降,洛阳遂为明军所有。于是乘胜连下嵩(今河南嵩县)、陈(今河南睢阳)、汝(今河南临汝)等州。二十二日,征虏右副将军冯宗异、都督同知康茂才等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