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圣火传递中原崛起 > 圣火传递中原资料

中原崛起:县域经济-中原崛起的雄厚“基石”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著称的河南,近年来正向着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健步跨越:

  生产总值2004年为8554亿元,2007年达到15058亿元;

  粮食产量2004年为852亿斤,2007年达到1039亿斤;

  工业增加值2004年为3644亿元,2007年达到7508亿元。

  ……

  奠定这座宏伟经济大厦的基础,是颇具特色的县域经济:2007年,河南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7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

  即便是在整个中部地区,河南县域经济的魅力依然光彩夺目:在刚刚评选出的“第八届中国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河南以41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在前10名中,河南有8个县(市)入围。

  对占据河南经济总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县域经济,省委书记徐光春寄予重托:“随着全省发展新跨越步伐的加快,中原崛起这座大厦越来越宏伟,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大,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

  大进军——从“十八罗汉”到“强县扩权”

  河南有个巩义市,巩义有个回郭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回郭镇就开始了社队企业的“试水”,在体制禁区的边缘,小心谨慎地探索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道路。这一被毛泽东肯定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举措,使回郭镇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载入史册。

  从回郭镇燃起的星星之火,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巩义渐成燎原之势。1978年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值不足30亿元,巩义市就独占一个亿;到1992年,该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42.4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95%。

  从回郭镇燃起的星星之火,更使得乡镇企业在河南遍地开花。沁阳的造纸、孟州的皮革、新密的耐火材料……到1992年,河南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5个乡镇企业大省。

  但与乡镇企业大省地位不相适应的是,其时的河南县域经济,与东部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省大多数县的支柱产业依然是种植业,工业规模小、底子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常态,导致了强县不强、弱县更弱。

  郡县治,天下安。在河南这样一个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破解“三农”难题,推动中原崛起,重点在县,难点也在县。

  有经济学家指出,中西部与东部沿海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在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城市出现之前,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必然选择。

  1993年春天,一场深刻影响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戏拉开了帷幕。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巩义、偃师、禹州等综合实力排名前18位的县(市)进行特别试点,出台了一系列特别的政策措施:扩大县级审批权,稳定一把手任职期限,县委书记、县长归省委组织部管,县项目直接报省里批等。

  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十八罗汉闹中原”。“‘十八罗汉’经济指标一季度一排名,半年开次会,每次开会长春书记都亲自参加,现场解决问题。我们精神都高度紧张,唯恐发展慢了落在后面。”时任偃师县委书记的蒋益民回忆。

  龙门从此打开,江鲫竞相飞跃。冲破了思想的樊篱,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情熊熊燃烧,竞相发展的势头在中原大地锐不可当。到1994年,巩义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0亿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县(市);偃师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5亿元,较上年增长60%。

  对于这一石破天惊的大动作,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强省必先强县。县级这一层次,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也是将现代文明传递给广大农村的辐射源和“二传手”。18个特别试点县(市)作为全省改革开放发展的排头兵,将成为河南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诚如斯言。当年的“十八罗汉”,始终位居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至今排名仍在前30名之列。

  如果说“十八罗汉闹中原”,吹响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大进军的号角,那么,党的十六大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论述,更是为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擂响了战鼓。

  2004年3月,在河南省首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对县域经济的定位准确而明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带动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柱石,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

  从此,定位于中原崛起基石的县域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开端。

  “扩权”和“松绑”,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夯实“基石”的重要抓手:

  在这次会议上,巩义、永城、项城、固始、邓州5个县(市)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享受省辖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同时,30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也搭上了扩权的班车,被赋予了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

  很快,河南省第一个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其中若干条款极具针对性:省财政每两年安排3亿元,专项用于对发展速度快、发展效益好的县市的奖励;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以上、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厅级干部;每年安排2亿元,以贴息、补助、担保等形式,重点用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扩权仍在继续。在2006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河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宣布,赋予栾川、通许、汝阳、郏县等11个发展较快县与30个扩权县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时,为了消除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系列扶持后进县政策相继出台:对13个后进县,省里实施“三年帮扶”计划,3年内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等。

  ……

  “扩权”和“松绑”,成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2006年,扩权的46个县(市)GDP达到4963.71亿元,占全省108个县(市)GDP总和的57.55%;其中,人均GDP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1.38倍,财政收入占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的67.7%,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496元和510元。

  “正是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思想高度解放,认识高度统一,才使得河南县域经济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主任刘福刚认为,从“十八罗汉”到“强县扩权”,有效破除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体制和政策性障碍,推动河南县域经济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大突破——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长垣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滩区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地段”,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区位没优势,庄稼靠天收。然而,就是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却有着“中国防腐之都”、“中国厨师之乡”、“建筑之乡”、“起重机械之乡”、“医疗器械之乡”等诸多美誉。

  自然资源先天不足逼出来的长垣人,凭借一把刷子刷出了一个防腐产业,凭借一把锅铲儿铲出了一个烹饪产业,凭借一把锤子敲出了一个起重产业,凭借一个药包背起了一个医疗器械产业。长垣的长处,就在于它有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群:卫材占全国的60%以上,起重机占全国的70%,长垣一旦停产,全国必定缺货。

  “长垣现象”,令人惊叹。就连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认真考察后也称赞说:“我从长垣发展的路子看到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

  “长垣现象”的背后,是河南各地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自觉行动。曾几何时,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巩义模式”是全省各地争相效仿的对象。然而,随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时代的结束,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各地在发展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特色,意味着不可替代,意味着竞争力和生命力。

  在偃师市岳滩镇,工业园区里布满了清一色的摩托车配件生产厂家。这些厂家的产品或许只是螺母、灯罩,但却以集群的力量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天空。目前,我国农用三轮摩托车市场的40%以上都集中在这里,产品几乎覆盖全国的农村市场。

  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固始县,依托在外的50万劳务大军,实现了把劳务资源转化成资本回归。近年来,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办的企业达500多家,吸纳近10万人就业,支撑起了县域经济半边天。安徽省政府的调研报告认为:“‘固始模式’为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模式。”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如今,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河南比比皆是:全国每生产3个阀门,就有一个出自荥阳;国内每加工10张澳洲羊皮,有8张出自孟州;偃师的超薄玻璃一旦停产,全国就无货可用;许昌县的假发产品一旦断货,全球三分之一的发制品使用者将会花容失色……

  河南的县域经济发展形态,大致可归结为“六大模式”:以荥阳、伊川等为代表的开放带动型,以许昌、偃师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以固始、新县为代表的劳务经济型,以巩义、沁阳为代表的工业强县型,以长垣、禹州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型,以尉氏、鄢陵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推动型。无论是哪种发展形态,都拥有在放大特色基础上隆起的产业集群。即便放在全国的产业格局中,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群,地位都举足轻重。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成为促进河南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跨越的重要载体。

  统计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7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高出全省经济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7.8%提高到77%,年均提高4.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增长点。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也成为河南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已经连续8届跻身全国百强县、连续14年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河南之首的巩义市,在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方面也创下了多个河南第一:1997年,率先实行农村低保;2003年,率先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4年,率先全部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农机直补;2006年,率先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今年4月举行的第三次河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县域经济带来的“六大突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工业增加值达到5427亿元,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实现了“户户通电”,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千姿百态的河南县域经济以迅猛发展的态势,承载起了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光荣与梦想,向着科学发展的更高目标高歌前行。

  大提升——从“速度第一”到“科学发展”

  钼价的一飞冲天,让栾川仿佛一夜之间换了人间。

  栾川钼矿储量丰富。当钼价处于低谷时,栾川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的排名曾在100名开外。随着钼价狂飙,2005年栾川的排名已升至第8位,钼矿企业总产值占全县GDP的70%。

  “如果钼价再度低迷,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的栾川人把目光瞄准了另一座经济“富矿”——连绵百里的壮美山川。

  旅游业的发展很快使栾川的经济别有洞天。2007年,栾川旅游总收入达到16.4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20%,远远高于全省旅游收入占GDP总量9%的比重。去年12月,栾川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强县”。而这一殊荣,在全国仅有17家。

  有资源但不拼资源,要发展更要持续发展。栾川的变化,印证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河南县域经济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

  河南省社科院的一份报告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环境。对此,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谈不上中原崛起,但发展并不简单等同于速度。不重视质量效益,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质量效益与速度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2006年开始,河南省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的评价体系首次提出,县域经济考核指标要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反映降低能耗、城镇化水平、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全面、真实地反映各地发展情况。依据这个新的评价体系,县域经济发展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既重速度,又重质量;既重当前,又谋长远;既要强县,还要富民。

  新评价体系的出现,被称为河南省“新政绩观”。县级官员念念不忘的速度和排名,逐渐让位于效益、结构和质量。当年受表彰的“10快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5.8%,比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速还低0.6个百分点,但因各项指标协调发展,综合位次升幅都在12个位次以上。

  这种生动实践,如今在河南各地已经生根开花:

  义马,这个因煤而生的小城,曾经终日笼罩在灰蒙蒙的烟尘之中。有人形容:从义马上空飞过,麻雀都会变成黑色。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现在的义马已经“森林进城、园林入市、绿化到院”,变成了花木扶疏、绿草如茵的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在全省排定的21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强县(市)中,义马市位列第五。

  登封和修武,这两个曾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的地方,如今一个正在用禅宗少林和嵩山申遗向世界展示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一个正在用太行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滚滚客流……

  有学者认为,河南县域经济发生的深刻嬗变,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背景下的自觉选择。这种在十几年高速发展惯性裹挟下的姿态调整和华美转身,将给河南县域经济带来更为健康持久的推动力。

  这一深刻嬗变,也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来看看河南省委、省政府设计的宏伟蓝图吧:

  到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6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4%,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新跨越。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支撑中原崛起的坚强基石,河南的县域经济必将更多地造福中原人民。(本报记者王亚明 李晓玮王珂 董学彦)

  

(责任编辑:小婧子)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