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lenovo搜狐奥运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奥运城市 > 奥运城市天津

追寻奥运“津”源 中国奥运之父强种出强国理想

  1936年,为让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总领队王正廷向南京政府发出电稿和信函。昨日下午,记者在天津大学档案馆看到了一批关于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校友——王正廷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王正廷率队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照片及其在国际奥委会工作期间的信函手稿等珍贵资料。

这些史料为世人展现了“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如何在天津与奥运结缘,并在这里开始了他“强种强国”的奥运理想。

  在津求学成为校体育骨干

  天津大学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王正廷在天津与奥运结缘的经历。1896年,14岁的王正廷考入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二等学堂,并于l899年升入头等学堂法律科。在北洋大学堂求学期间,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酷爱体育运动。入学后的第二年,全校举行了首次赛跑比赛,王正廷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此后成了校内体育运动的骨干。

  1898年,北洋大学堂主办了全国首次校际体育运动会,王正廷作为青年会成员参与了组织工作。由此,天津这块体育沃土激发了王正廷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坚定了他“强种强国”的体育理想。

  筹备中国首次国际运动会

  “其实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曾在远东运动会上取得过出色成绩,都是由王正廷带队的。”天津大学历史学教师张畅告诉记者。

  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马尼拉举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组织下,中国运动员参赛并取得了第二名。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但当时袁世凯及其政府无暇顾及,筹备运动会的重任落在会长王正廷身上。他四处筹资、认真安排,使运动会如期举办。

  史料中记载:“在这届比赛里,王正廷不但负责筹备和主办工作,还兼做记时员、裁判等工作,在百米竞走比赛时,他在大雨里握着秒表担任裁判”。这次运动会,中国足球队获得冠军,中国运动员取得团体第一名,国民精神为之振奋,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后来,王正廷还担任第五届、第八届远运会的会长和赞助人,为中国体育走向亚洲和亚洲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同为中国奥运史上的先驱,张伯苓主要在国内发起倡导并创建体育组织,而王正廷则利用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中国争取体育地位,并筹集了大量资金。”天大档案馆的张老师介绍。档案馆里的几幅照片反映了王正廷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情况,1922年经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推荐,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二十届年会上,王正廷被推举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为终身委员),国际奥委会同时承认,“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为其成员组织,即中国的奥委会,并由王正廷担任主席兼会长。从此,中国便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建立起了联系。

  两次率代表团参加奥运会

  在天大档案馆,十几幅王正廷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照片尤其珍贵。新中国成立前,王正廷两次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1936年,141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整队出发、王正廷与其他国际奥委会官员入场时的照片被保留下来;1948年7月,王正廷还率团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

  本报实习生 苏莉鹏 记者 侯砚

  伯苓校长 百年梦圆!

  一百年前他建议中国参加奥运会 百年后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五环旗飘满京城,鸟巢飞舞中华龙。百年圆得奥运梦,一瓣心香祭伯翁。”昨日,南开大学张伯苓半身铜像前,摆满了写有“奥运先驱 百年圆梦”等条幅的花篮。

  中华儿女期冀了一个世纪、努力了一个世纪,也苦苦等候了一个世纪的奥运会,昨晚终于在北京拉开了大幕。静静的南开园内,一位老人也在冥冥中欣慰地笑了,他就是南开大学的老校长、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

  昨日上午一大早,南开大学各院系的学生便自发来到张伯苓铜像前,怀着对老校长的崇敬之情,擦拭铜像上的尘埃。张伯苓先生的嫡孙、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元龙也捧着鲜花来看望爷爷。身穿“志愿者”T恤的何大爷在张伯苓先生铜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的奥运梦圆了,人们纷纷来到张伯苓先生的铜像前共同缅怀第一个将奥运梦想根植在中国的奥运先驱。

  站在祖父的塑像前,张元龙说,一百年前张伯苓的奥运梦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作为张伯苓的后人、作为一名中国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中国办奥运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责任。祖父与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实现了。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梁吉生教授激动地说:“一百年前,张伯苓先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喊出了中国要参加奥运会。今天我们欢呼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时候,应怀念这位伟大的巨人,继承他的奥林匹克理想,把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刘晓艳 王丽 通讯员 张丽 实习生 覃和萍 摄影记者 谷岳

  专访张伯苓先生嫡孙张元龙

  记者:奥运会开幕了,大家都来纪念张伯苓先生,您有何感想?

  张元龙(以下简称“张”):举办奥运会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奥运会开幕,这个时刻非常重要,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中国为参加奥运会拼搏了一百年。没有中国十三亿人的参加,奥运会是不完整的;不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是奥运会的巨大遗憾。祖父在一百年前就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今天来告诉他。

  中国为奥运会努力了一百年,这一百年里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这一百年毕竟过去了,如果祖父还健在,他一定希望下一个一百年中国会更精彩;现在,祖父的奥运愿望实现了,我们还要为更新的愿望去努力。

  记者:张伯苓先生是中国奥运先驱,您如何看待奥运会在中国举办?

  张:我们中国人实现奥运梦的过程,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奥运会搭建了一个平台,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在敬佩先人梦想的勇气和追求执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告慰他老人家。

  记者:张伯苓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中国要参加奥运会的构想,您认为他在当时提出这样的想法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张:我觉得最重要的意义便是他在一百年前就隐隐约约感觉到,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必须要与世界同步。世界的全球化从那时起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中国要参加奥运会,就是要走出去,拥抱世界。

  记者:作为张老先生的嫡孙,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您现在是怎样一种心情?

  张:祖父一百年前提出这个构想,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了。作为他的家人,我的心里当然是非常激动的。我们的家庭能和奥运联系在一起,还能有幸为奥运在中国的历史做了些整理工作,这是非常幸福的。他的梦想不仅仅是我们家族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梦想。

  记者:张老先生崇尚体育的精神对您有什么影响?

  张: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让体育在我们家庭中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我认为“体育”回归最简单的意义,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然还包括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体育带给我们的精神。

  奥运精神进中国

  首站落户少年宫

  昨晚,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实现。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天津市原基督教青年会,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市少年宫是奥林匹克精神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昨日,记者找到天津市少年宫副主任王建环,她告诉记者,天津市少年宫这座小楼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传入中国的第一站,还是中国举行第一场室内篮球赛的地点,在这里还诞生过两位世界冠军。

  据了解,这座小楼由美国人修建,像一个俱乐部。小楼共4层,有结婚典礼厅、金银首饰店、理发店、450个座位的剧场、300平方米的健身房,还包括靶场和舞厅等。1907年,南开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在这里发表了载入中国奥运史册的演说。他的演说,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了解了创办十年的奥运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要组队参加奥运会的想法。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它的体育部还成为本市早期的体育社团,对奥运精神在国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建环告诉记者,篮球运动从这里传向全国,这里还培养过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王志良、前跳水世界冠军桑雪。此外,这里还有全国第一张台球桌、第一张乒乓球桌。

  本报记者 王丽

  利顺德与奥运人

  结下百年不解缘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昨晚上演,始建于1863年的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作为本市第一家涉外饭店,也是中国最早的涉外饭店之一。100多年来,这里接待了众多中外名人,其中不乏体育界英豪,利顺德大饭店由此和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奥运先驱钟情利顺德

  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生前对利顺德大饭店颇有感情,他人生中的不少大事都发生在这里。上世纪20年代初,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在利顺德大饭店会议厅举行,蔡元培等人一致选举张伯苓任新一届董事长。记录张伯苓人生历程的电视剧《张伯苓》剧组也多次来这里取景拍摄。

  老菜单牵出72年前足球赛

  20世纪初,利顺德大饭店有一项特殊服务——为在这里预订宴会的客人提供特别设计的菜单。在利顺德大饭店保存的众多老菜单中,有两张颇为特殊。

  这两张英文老菜单是72年前天津足球队在利顺德饭店设宴招待来访的上海足球队时点菜用的。菜单里还夹着这两支球队当年的合影。经专家确认,老照片上有中国近代史上威震亚洲的一代球王李惠堂、天津名将孙思敬和姜璐。本报记者 张晨

  苏格兰飞毛腿生于天津

  昨夜,当奥林匹克的火种点亮北京的夜空,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天津市第17中学的师生们追思曾在这里执教十几年的苏格兰教师埃里克·利迪尔,他的中文名字叫李爱锐,是一位“生于中国、献身中国的奥运冠军”。

  在17中校史馆里,珍藏着李爱锐早年获得的一枚金牌和一尊奖杯。据了解,1991年李爱锐的女儿们来津时,把父亲在1929年远东万国运动会上获得的400米跑金牌,连同一尊银盾赛跑奖杯及有关父亲的书籍,献给了17中。

  体育天才 怀着中国心

  出生在天津的李爱锐特别有体育天赋。大学时进入爱丁堡大学橄榄球队,并成为队内头号明星。当时,英国体育界的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发现李爱锐在跑步方面有潜力,便建议他专攻田径。果然,1923年,也就是巴黎奥运会前一年,李爱锐在英格兰获得冠军。1924年巴黎奥运会,这位“苏格兰飞毛腿”名扬天下。他以47.6秒的成绩勇夺男子400米跑冠军,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纪录35年后才被打破。1925年,他回到出生地天津,到天津新学中学(今第17中学)执教。

  掌帅中国 奥运代表团

  李爱锐在天津新学中学执教到1942年,这期间他是高中班理科教师,他一边教书,一边传播奥运精神。他带领学生屡获天津市、河北省大中学运动会团体冠军,还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体育高手”。李爱锐还曾经主持天津民园体育场的场内建设。1936年柏林奥运会,他被聘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总教官。

  奥运精神 老校焕新颜

  “李爱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奥运精神的真谛,他让我们懂得,奥运精神是无国界的,更高、更快、更强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17中的王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在新华路体育场异地重建,新校区将立一尊李爱锐先生的塑像,将奥运精神传承下去。

  【人物脸谱】

  1926年至20世纪30年代,李爱锐在重庆道38号居住。抗战号角吹响后,李爱锐在河北省中南部参加敌后抗日、救治伤兵和接济难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将其囚禁到一个集中营里;1943年3月李爱锐被列为首批被遣送人员,3年的牢狱生活,李爱锐仍保持奥林匹克运动员特有的热情和活力,但集中营条件极为恶劣,1945年他因脑瘤去世。

  【相关链接】

  李爱锐故居华丽转身

  如今的重庆道38号已修葺一新,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以上,成为一处办公楼。从外表看,这座三层砖结构的小楼设计风格简约,装修时基本没改变楼房的设施,只在院子里加了一处石景。“李爱锐当时在天津教书,收入不多,这座房子是和众人一起合租的,具体住在哪个卧室至今还是个谜。”曾经深入研究过李爱锐故居历史的金彭育先生走访过许多人,但见过李爱锐的人目前已经所剩无几,至于他的卧室在哪里更是无从得知。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张小平摘中国第51金

视频集锦更多>>

  • ·中国女乒张怡宁/郭跃做客
  • ·中国女子链球铜牌 张文秀
  • ·蹦床美女帅哥何雯娜陆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