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lenovo搜狐奥运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中国军团 > 举重 > 08举重中国男队

北京奥运会勇夺四金一银 中国男举24年缔造辉煌

  2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国家举重队为首次出征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赢得了4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女子举重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举重队金牌数增至5枚,这一金牌总数延续到了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共夺得8金1银,创造了中国举重最为光辉夺目的一页,其中男子获得了4金1银,超越了24年前4金2铜的辉煌。

  50年来中国男子举重队经历了辉煌、低谷、迷茫和觉醒,经过了等待、沟通、冲撞、理解,达到现在空前团结的局面。自洛杉矶奥运会后,国际举坛剧烈变化,从原先只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举重世锦赛到现在百余支队伍参赛,中国队成为当今举坛的旗帜,这期间经过了几代举重人的努力和积淀。

  跨出国门学“手艺”

  首届四金撼世界

  赵庆奎半躺在病床上观看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每个级别每个重点选手的把数他都牢记在心,虽然不记得选手名字,但记住了国家和专项能力。他对这一次中国队在家门口的表现感到满足和幸福。奥运会是他一生的梦,也是他一生的遗憾——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举重队的队员,由于历史客观原因,赵庆奎与他同时代的运动员都无缘奥运。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人、心始终与举重相伴,他担任过国家队教练、担任过中国举重协会秘书长、国际举重联合会副主席,从国家机关到国家队日常训练再到地方队后备人才培养、从国内到国际举坛都烙下了他的身影,他经历并见证了中国举重的起起落落。

  1955年3月全国举重测验赛后,从解放军、天津、北京队、广东队、哈尔滨队抽掉了12名运动员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国家举重队。来自天津的赵庆奎是其中的一员。他只有18岁,集训地点是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举重教练。幸运的是,由于中央领导贺龙在前一年与苏联达成了派遣中国运动员到苏联访问学习和聘请苏联体育专家来华讲学等协议,举重队成立不久,便从12名运动员中挑选了9名前往苏联学习,赵庆奎作为中量级的惟一代表幸运入选。

  5个月的时间里,9名选手成绩突飞猛进。“1956年陈镜开破世界纪录,1957年黄强辉破世界纪录,1958年轮到我破世界纪录。”回忆起50年前的时光,借助旁人帮助才能坐卧的赵庆奎笑得眯起了眼睛。他还记得苏联学成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特意到当时的北京体育馆观看了他们的表演赛。

  作为第一代举重运动员,赵庆奎和他的队友们不仅肩负着迅速提高国内举重水平的要职,承担着频繁的出访活动:一边密切与苏联老大哥的关系,一边与周边国家如蒙古、印尼、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赛事的方式增加友好交流;还肩负着在接二连三的国际交往中为中国争光,激励和振奋国人的重任。

  好不容易开拓的新局面随着“文革”的到来而变得徒劳。当时举重被彻底取消,国家队被迫解散,运动员有的回到学校,有的进了干校,有的当了工人,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当上了一名锅炉工。听说举重队的杠铃直接被送进锅炉炼钢去了。

  “大家都盼望着恢复举重。回到体委机关后,当时在业务组的我立刻打报告给军管会,军管会上报到周总理那儿,报告中表达了我们这些举重运动员渴望恢复举重的心愿。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批示,1972年国家体委成立了举重筹备办公室,我和筹备办公室的几个同志就忙着四处找人。”赵庆奎说。人是找到了,可有的工厂不乐意了,提出“要么你直接调走,要么就留在这,不借人”的要求,没辙,赵庆奎找到国家体委领导想办法,问题解决后便落实了队伍的集训地点——就在国家体委训练局,此后,举重队便在训练局安了家。

  这时已是1972年底了,距离德黑兰亚运会开幕只有一年多时间。“好长时间没碰杠铃了,都不会举重了。”赵庆奎当时既是举重部的领导,又兼举重协会秘书长、同时还是国家队的教练。一年后的德黑兰亚运会上,中国举重队获得了一金四银一铜,成绩不是很理想,但这并没有挫伤大家的锐气,反而更坚定了赵庆奎等人一定要把举重搞上去的信念,于是国家队加大血液的注入,马文广就是新血液中的一员。

  首届四金撼世界

  1975年马文广被招入国家队,所在级别为男子中量级75公斤级,这是中国队最有希望冲击奖牌的最后一个级别。

  “我们当时就在北京体育馆里训练,那可是当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我们跟篮球、排球、跳水在同一个训练馆里练,举重有四间房,每间房里一张举重台。”33年后回想当年的情景,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笑眯了眼睛,“我们那时候有自来水喝,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喝,比老一辈的训练条件好多了。”让马文广得意的不止是这个,运动员宿舍有了极大的改善——“周总理给我们改善的,全木地板”,现在国家体育总局新办公大楼的旧址就是当时的运动员宿舍。

  国家队队员基本上都比马文广年长一些,有的是刚从工厂回来的,有的是从干校回京的。他记得有一个前辈下乡当了木工,下乡的六七年天天锯木头,结果右臂粗壮有力,左臂则与常人无异。“回来以后,他就天天拉哑铃练左臂,目的就是为了把左臂练壮一点。”马文广笑呵呵地回忆道。

  尽管国内当时正值“文革”末期,但举重的国际交流不减反增,在原有交流队伍的基础上增加了东南亚、欧洲国家等等。马文广还记得刚进入国家队不久就前往缅甸参加双边比赛,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他十分兴奋:“当时缅甸国内局势不是很好,前面的卡车上架着机枪,我们坐在卡车上用毛巾把脑袋围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两只眼睛,当时我们觉得挺威风的,有机枪保护呢。”

  在频繁的外交活动中,马文广逐步发现了一些秘密。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肯吃苦,肯付出的人,但就是成绩提高得不够快,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加他找到了答案——食物补充。在苏联时菜色多,牛肉、牛骨头汤、青菜、葱、面条、米饭、奶酪等等,马文广一顿饭能吃5斤,吃完了练得特别带劲儿,成绩提高很快。那时候国内在这方面尚未研究,营养学搭配等系列科研相对比较落后,这也是马文广后来转型官员后为什么如此重视营养饮食的原因之一。

  “那时候我们一出访就是5个国家,可以说我们是比出来的,在这样的比赛中我们必须赢,不仅是我们自己精神饱满想要赢,国家也需要这样的胜利。”马文广说,“穷棒子精神不怕死,咬牙拼。虽然说当时代表国家队穿的只是红色尼龙料子的运动服,但胸前的‘中国’两字已经让我们非常自豪了,特别能拼。”马文广凭着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成为亚洲中量级以上级别的霸主,“他们还称我是力量王,也有的说是无差别冠军,因为从我这个级别往上的,在亚洲都没有能赢过我的。”他回忆说。

  待中国恢复了国际奥委会席位,并开始备战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届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身为举重队队长且多次获得亚洲冠军的马文广自然入选了奥运参赛阵容。“等到了人家国家真的吃惊了,就感觉人家国家很现代化,很发达,到处都是小车、飞机,心里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会有这么多车啊、飞机啊……”马文广叹了口气,“可现在看着那些看不到头的汽车时已经没有感觉了,现在北京车已经太多了。”

  当时因东欧抵制洛杉矶奥运会,有的强手并未参赛,这给前进中的中国队创造了机会,稳定发挥的中国队一举夺得了中小级别的4枚金牌,此外还获得了2枚铜牌。看着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激动,高兴,都泪汪汪的了。”马文广说。

  “1988”、“1992”的零金牌

  洛杉矶奥运会之后,一批老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年轻选手陆续补充入队。面对即将到来的汉城奥运会,中国队准备充分,然而得到的结果与之前付出的努力并不匹配。中国代表团在汉城一共仅只获得了5枚金牌,而四年前勇夺4金的中国举重队却一金未得,仅只获得了一银4铜。零金牌的现象再度出现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那一届中国举重队获得了2银2铜。

  为什么?一是洛杉矶奥运会上包括苏联在内的多支举重强队缺席,待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时,这些缺席的强队逐渐回归,凭借扎实的举重基本功击败刚进入系统训练仅10多年、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举重队易如反掌。汉城奥运会上,尽管中国队一金未得,但奖牌总数仅次于苏联排名第二,仍显示出中国男子举重的上升势头。

  二是兴奋剂泛滥。随着国际奥委会加大反兴奋剂的力度,汉城奥运会上先后共有10名举重选手被查处使用了违禁药物,他们或被取消比赛资格,或被取消成绩,共同点是都被禁赛了,其中两支队伍因被查处个别队员尿检呈阳性后当即决定集体退出举重比赛。这算得上是近几年奥运举重历史上被查处使用违禁药物人数最多的一次。

  “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用药,我当时就说,宁可不要奖牌也不能这么干。”前国际举重联合会副主席赵庆奎说。

  “当时,赵指导顶着很大压力,拍着板说坚决不用药。若不是当年他坚持科学训练,我讲的科学训练是扎扎实实练出来的,不是靠药物或其他手段提高成绩,中国举重不会走得如此平稳。”现任男子国家队副总教练王国新说,当年他也是备战团队的一员,他对赵庆奎的坚决钦佩不已。到现在,中国队尚未在奥运会上出现过一粒尿检呈阳性的事件。

  本届奥运会上,国家举重队更提出了干干净净上赛场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国家队决战奥运会的四大成功因素之一:“一支干干净净的队伍,一支有实力的队伍,一支聚精会神的队伍,一支没有争议的队伍”。

  英雄撑起大旗

  占旭刚是中国举重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中国男子举重队里第一个跨级别获得两枚奥运会金牌的选手,虽然雅典奥运会上他落败了,但举重英雄的形象并未受到影响。在中国举重队在汉城、巴塞罗那与金牌无缘后,占旭刚出现了,他的到来令此前一片灰蒙蒙的中国男举闪现光亮。

  1993年占旭刚被选入国家青年队,同年就获得了亚洲青年锦标赛和世界青年锦标赛的抓举、挺举、总成绩三枚金牌,天生的条件让大家看到了占旭刚的潜力,也对他寄予了厚望。

  “我第一眼见到占旭刚就觉得他很腼腆,不爱说话,从他的眼睛里能够明显感觉到他其实很胆小。”教练王国新回忆说,自占旭刚入队以来,他与占旭刚亦师亦友,“当时占旭刚就带着一个破包装着行李,被安排在举重队宿舍的306房间。”时隔15年,王国新清楚记得占旭刚初来乍到的样子。

  当时举重队宿舍仍然是在小六楼,这个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举重篮球训练馆。占旭刚来的时候,宿舍墙上已经粘贴了很多报纸,那都是前辈们留下的烙印。“当时条件有限,没有粉刷这一说,为防止墙皮脱落,之前的队员就用纸贴在墙面上,住的人多了,贴的多了,结果里面都有蟑螂。”王国新回忆说。

  时间过得飞快,在国家队两年多的训练,占旭刚成绩上了一个大台阶,刷新世界纪录、摘取金牌,尤其在1995年包揽了男子70公斤级总成绩金牌后,他被定为该级别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不二人选。“之前大家对占旭刚的统一认识都是:训练水平很高,可比赛里发挥总是不稳定。但是队里看到了他的潜力,相信他没问题。”王国新说。

  出征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占旭刚被定为夺金点,而同行的唐灵生是奖牌冲击者。结果,唐灵生不仅完成了奖牌任务还夺得了金牌,而占旭刚不仅完成了金牌任务,还以357公斤创造了新的总成绩世界纪录。他俩的出色发挥,使中国举重冲出了阴霾,更坚定了举重人不断攀登高峰的决心。

  亚特兰大之后,国际举重联合会重新设立级别,占旭刚所在的男子70公斤级被取消,设立了69公斤级和77公斤级。当时占旭刚的体重在74公斤,随着年龄的增大,降体重的难度也逐渐增大,权衡再三,占旭刚选择升至77公斤级。然而,这一选择引来了一片哗然,也引来了质疑:升至77公斤级后,占旭刚的领先优势不如先前。从70公斤升至77公斤,跨度太大,体重、成绩都需要双双提高,占旭刚是否还有这样的潜力?按照常规,跨一级别需要3年至4年的调整周期,占旭刚是否还来得及备战悉尼奥运会……

  既然决定做了,王国新与占旭刚开始了首要的第一步——长体重。打77公斤级,一般正常体重应该达到79公斤到80公斤,但是很为难王国新的是占旭刚的体重不好长,尤其到了赛前,占旭刚一紧张体重就会自动往下降。悉尼奥运会前一个月,占旭刚的体重还79公斤,但是开幕前几天他的体重不到78公斤,开幕后他的体重连76公斤都不到了,这么下去可不行,于是王国新想了一个办法:“我吃多少你必须吃多少,你独自吃了算白吃,得重来。”

  “占旭刚有句名言‘1996年饿死,2000年撑死。’亚特兰大他要降体重,降到最后看见人家漱口水都想喝,实在太渴了;但是悉尼奥运会,为了稳定住体重我必须看着他吃啊,结果也把我自己撑得不行。”王国新大笑了起来。

  金牌击退了质疑,占旭刚选择了退役。而此时由于国内媒体的兴起,占旭刚成了举重队在悉尼奥运会上最典型的代表,举重队因为占旭刚的辉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撑起了举重的大旗。尽管雅典奥运会上,占旭刚未能如愿以偿,但他说自己的运动生涯很完美,当运动员的万般滋味都已尝尽,圆满了。

  群体竞争续辉煌

  悉尼奥运会开始,女子举重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中国女举更因为悉尼奥运会的四枚金牌而备受瞩目,甚至抢走了部分属于男子举重的光芒。尽管如此,中国男子举重仍以快速的步伐前进着,并在雅典奥运会时呈现一派繁忙竞争的态势。

  50年来中国男子举重延续着老一辈的辉煌,坚定着以中小级别为主,力争中大级别实现突破的发展路线。此前中国选手崔文华曾获得过男子105公斤级世界冠军,自从他退役后中国鲜有选手在此级别上问鼎,但是,中国男子在男子69公斤级、男子77公斤级、男子85公斤级涌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选手,这样的竞争一直延续到现在。

  男子69公斤级是国际挑战最多的级别之一,同样的,在国内这个级别的竞争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以前这个级别是一枝独秀的张国政,但进入北京奥运会后,这个级别涌现了石智勇以及新秀廖辉,从训练到比赛,三人无时无刻不存在竞争,且三人都是这个级别的世界冠军。

  结果,石智勇和廖辉入选,尽管廖辉在参加奥运会之前仅有过举重世界杯的比赛经历,以及城运会的综合性运动会的经验,但是实力却是当中最为凸显的,且抓举、挺举的实力均衡,没有偏项。石智勇的挺举成绩在升级69公斤级后又有了新的突破,而强势抓举的领先势头仍在持续。两人合力最终打破群雄围追的局面,夺取金牌。

  男子77公斤级,自占旭刚退役后几乎就是李宏利一人的天下,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他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与他同一级别的年轻小将中最有实力的当数苏达金,这是来自八一队的选手,十运会上苏达金败在李宏利手下,屈居第三,但当时他只有18岁。2007年亚锦赛上,记者惊讶地发现李宏利在比赛中展现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恭喜之余与他聊起了恢复情况如此顺利的原因,他说:“现在的小孩子进步非常快,他(苏达金)在后面追着我跑,如果我不加紧、压着他的话,估计以后很难再压得住他了。”

  感到危机的李宏利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比赛成绩与训练成绩越来越接近,有人说因为李宏利成熟了,有人说他进入状态了,但笔者认为,后起之秀的追赶必是诸如李宏利这些老将们奋勇向前的真正动力,而这种同级别竞争的局面已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举重队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人,训练设备从单一的杠铃架、杠铃、杠铃片到辅助器材再到现在同一馆内就可以享受到桑拿、淋浴、游泳放松等整套流程,重点队员人人都有一个队医,科研人员随时监控着,训练局还专门为举重队配了一名大厨……这些条件的改善是50年前举重队刚成立时想都不敢想的。一个级别拥有多则七八名,少则三五名竞争集群顶多只是50年前的梦想,如今已一一兑现。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举重终于步入了成熟期,逐步摸索到了项目特性与规律,并掌握住了其中的诀窍。更难能可贵的是,站在几代举重人成功的积淀上,举重人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为最终赢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打下根基。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张小平摘中国第51金

视频集锦更多>>

  • ·中国女乒张怡宁/郭跃做客
  • ·中国女子链球铜牌 张文秀
  • ·蹦床美女帅哥何雯娜陆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