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全国气象部门奥运气象服务演练活动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指挥中心拉开帷幕———奥运会,天气是最大的“裁判”
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上空是乌云密布还是星空万里?没有盖子的“鸟巢”里,参加开幕式的观众是否会被淋个透心凉?奥运期间是否会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一届奥运会,从头到尾大家都把眼光投向运动员,很少有人晓得每场比赛后面,都有气象专家在运筹帷幄。有时候,老天爷一发脾气,整个赛事都要耽搁。对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来说,这也将是对中国天气预报水平的一次考验。
首次奥运气象服务大演练
“我宣布,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演练正式开始。”伴随着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庄严的指令,7月8日9时,筹备多时的全国气象部门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演练活动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指挥中心拉开了帷幕。
秦大河介绍说,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决定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一次奥运气象服务演练。目的是为了磨合锻炼队伍,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奥运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据悉,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演练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模拟演练,包括7月8日至12日的开幕式和赛时气象服务演练,7月6日至8月8日的火炬接力气象服务演练,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探测设备、信息网络技术保障能力演练等内容,参加单位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各直属业务和科研单位;第二阶段为结合奥运测试赛的实战演练,包括8月18日至31日在青岛举行的国际帆船邀请赛,以及将分别于8月27日至9月5日和8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气象局模拟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发现有毒污染物质泄漏,进行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演练。秦大河等还现场检查北京及周边地区探测系统运行情况,调用查看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产品,检查北京市气象局雷电预警、空气质量、臭氧潜势、紫外线强度预报等产品,并模拟奥组委现场听取了世青赛现场气象服务人员、顺义水上分中心现场气象服务人员的天气报告。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北京申奥成功后,赛事原计划定在2008年7月25日至8月10日。但考虑到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北京地区的主汛期,发生灾害性天气的频率高,而在节气上8月8日前后为立秋,此后天气逐渐凉爽,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也相对前一段有所减少。为此气象部门提出了在8月8日以后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最适宜的建议。2003年7月,国际奥委会在115次全会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使得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确定在2008年立秋的第二天8月8日。
但是日前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也透露,根据近30年来8月8日至9月上旬的气象资料分析,奥运期间正值北京气象灾害易发时段,主要有三大“麻烦”:一是降雨,奥运期间平均每2到3天有一次降雨,降雨量比亚特兰大、悉尼等奥运期间多出一半;二是高温,该时段有四分之一的日子最高气温在32摄氏度以上,极端最高气温达35.7摄氏度;三是雷暴天气,平均每4天就可能发生一次。
为把天气对室内外赛事的影响降到最低,北京市气象局通过四年研究,制定奥运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储备。该专家表示,奥运气象服务主要包含五大方面:一是精细预报,北京地区每日天气每三小时预报一次,奥运场馆的天气实况预报每半小时一次,覆盖范围缩小在1公里以内;二是各种奥运项目的专项天气预报;三是顺义水上运动项目天气监测;四是北京和青岛大风天气监测,包括风速、风向等;五是北京和青岛雷暴天气专项监测。
据悉,目前北京市气象局正在建设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GPS水汽监测、闪电定位和电场仪构建的雷电监测网、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探空站时间加密监测以及道路气象监测等综合观测网,基本形成了信息快速传输体系,监测资料将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以及精细预报系统。同时,北京区域探测网实施计划也在积极推进中,争取在奥运期间能发挥全区域综合探测系统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