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08年之后中国体育体制和战略将会走向何方,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潘志琛认为,会有变化,但不会发生“突变”。 潘志琛说:“1964年日本集举国之力举办了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进入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也进入休闲和终身体育阶段。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的体育战略也有类似变化。一般来说,都是从竞技体育转向更重视全面体育。” 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变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有些看法认为北京奥运会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没有根据的。” 潘志琛介绍,目前举国体制的核心是4个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即各级体育局)、训练(各级体工队和体校)、竞赛(各级运动会)和目标体系:“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如果奥运会之后一下撤掉,这是不可能的。国家仍然需要,其存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我认为现有体系不会有剧烈变动。” 至于变化,潘志琛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趋势。首先,政府管理为主过渡到社会和企业更多参与。第二,单项协会职能得到更大发挥和加强,赋予它们更多职能和要求。第三,在高水平训练中重视科学训练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第四,随着场馆设施等条件改善,以单项体育为载体的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体育会得到飞速发展。 (李丽) (责任编辑:哆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