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以成功举办“人文奥运”最终赢得世人的贺彩,不是没有缘故的。除了在奥运宣传过程中,对13亿人讲“以人为本”,讲人性、人道、人权,在奥运会这样浩大的盛事上浓浓地涂上人文的一笔,已足令人钦敬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故。
第二次世界大战(17亿人口卷入,9000多万人伤亡)以后,整个世界同过去比,也变得“人文”了。战前把人的生命看得不如财产权重要,战后把人的生命权、人的尊严看成是第一位的。过去把产值看作是唯一的追求,把社会发展看作是次而又次要的,如今把社会发展与GDP的增长看得同等重要,而且强调:GDP增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接着更进而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下,提出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人在觉醒,世界在进步,文明在提高。
人类的这种文明、进步也表现在对残疾人的认识与态度上。二战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把残疾人当“人”看,没有“平等、参与”的说法。有的竟是将残疾人杀掉(希特勒就杀掉了本国10万残疾人)。那时,对残疾人是一个屈辱的世界。时时有白眼,处处是障碍,棲居在社会的褶皱里——世上的一切都是为健全人准备的,而不是既为健全人又为残疾人准备的。二战让人们看到千万百万人战死战伤,由珍惜人的生命、人的尊严,想到致残人士的呼吁,想到世界应该也是属于他们的。这就有了上个世纪中期继民族解放浪潮(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之后的残疾人解放浪潮;有了联合国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接连出台的关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决议和文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残疾人年”、“残疾人10年”等活动。这样也就有了推及全球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无障碍设施、残疾人用品用具的推广。我们知道,作为世界性“平等参与”标志的残疾人奥运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
如今这样一些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认识基础:人是生而平等的;“残疾”是人体的一种遗憾(对二战的反法西斯战士是一种光荣),所以要加强残疾预防,但它并不构成人性的差异,奋斗精神的差异,贡献的差异。相反,由于残疾的磨炼,残疾人往往具有更坚强的意志,更广阔的胸怀;“残疾”不是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的条件不够(有的人甚至无视这个条件)因而使“残疾”成为一个问题;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为每个人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的世界;要让社会适应残疾人而不是让残疾人适应社会。随着这些理念演化为一个一个行动,社会的大门一步步向残疾人打开了。世界正在变得相异相容、多元共生。在全球化推动下,合作、和谐正在成为主流。
人类文明的这个浪潮席卷中国的标志和成果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明逐渐被认同,近些年更进而将“以人为本”作为举国的施政纲领提出来;以诠释“平等参与”为特征的新残疾人观得以传播;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残疾人特殊群体权益的残疾人保障法出台;为残疾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包括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自助组织大量涌现;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文体等残疾人事业以五年计划的形式由国务院颁布实施。
我国正在走上这条多元共生、残健融合的文明大道。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人文、绿色、科技奥运,残疾人奥运会是这种文明与体育赛事的最好结合。无可置疑,这两个令世人注目的盛事,必将以自身的强大凝聚力,影响力推动我国这种文明包括新残疾人观向进一步与实际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有传播、发展这种文明的巨大必要性。我们这个民族深受近两千年儒家伦理传统和封建的专制制度的影响,这样的思想已经完全生活化、潜意识化。缺少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那样的人文、人道、人权传统。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在这个新旧杂处的特定时期,我们在有些地方有些事情上看到了旧时形成的旧残疾人观(将残疾人视为残废人)的影子。影响所及,有人至今将残疾人全然看成是收养救济对象而没有认识到他们首先是堂堂正正的国家公民,也是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减弱了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在舆论和改造社会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比如,对新残疾人观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只是为着“政绩”、为着“面子”而不是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而兴建无障碍设施。一些人对“建成”这样的设施,比这些设施是否达标、是否管理得当、是否适合残疾人使用更加看重。这是当今有些无障碍通道要么断档、要么有人随意在上面堆物、设摊而无人过问的原因。
新残疾人观是现代社会的残疾人观,事实上它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新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一样拥有人的尊严、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是和健全人一样的国家公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有责任使社会更加人性化——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各样方便(盲道、坡道、字幕、蜂音器、升降机、报层电梯等等),就如同为健全人在交通道口提供红绿灯、斑马线、护栏、快慢车道等等一样。这是权利而不是福利。政府和社会单位应尽的责任之一就是使残疾人得到各样因残而异的补偿设施。有了这样的设施,就会将“残疾”给人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甚至是零。这就是前面说的要“让社会适应残疾人而不是让残疾人适应社会”。我们说残疾人工作的实质,是按照新残疾人观重新设计与改造社会的工作,也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这样的理念,传播、发展人文奥运内含的这种文明,就是要自觉地将这些事情办好而不是认为它们可有可无,只是点缀。
有“以人为本”,就有人文奥运和新残疾人观;有人文奥运和新残疾人观,就有残疾人奥运和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
两种“观”,两个结果,两个世界。
随着社会转型,以新残疾人观代替旧残疾人观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文明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性向着兼容、向着真、善、美的一种改善和改良。
新残疾人观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只能产生在生产力发达的文明社会,而不可能产生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传统社会、专制社会。它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它是一个新概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典章文献中没有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残疾人解放浪潮中,在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一系列决议启发下,结合我国实际,从我国广大残疾人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就像“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应当是一种生活一样,新残疾人观也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因为重要的是使这个“观”融入心灵,成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按照这个“观”,待人接物,做人做事,按照这个“观”重新设计于改造社会。这显然是于21世纪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一致的。这是一项艰巨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奥运、残奥运志愿者的不容忽视的意义。残奥会志愿者是领略、展示、传播这个文明的先锋、榜样、排头兵,是带动这个文明传播的重要一员。所以,熟悉掌握这种文明包括新残疾人观,以这种文明、这种“观念”武装自己,不能不是志愿者的一项首要任务。只有这样,这种文明才能在志愿者热情、真挚、耐心、周到、得体的服务中体现出来,得到传播,从而才能使奥运的人文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说,使奥运、残奥运的硬件体现这种文明固然重要,使两个奥运的管理、服务即“软件”体现这种文明更加重要。
我们有理由指望,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同时,“两个奥运”在全面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情况下将有两种灿烂,赛事的灿烂、管理和服务的灿烂。我们确信,服务的灿烂将像赛事的灿烂一样长久地留在人们心间。整个社会也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有序化。
(责任编辑:哆啦(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