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馆里,有两个“水”姓兄弟,位于北京的“水立方”和天津的“水滴”。
场馆设计“天衣无缝”
“水滴”位于天津奥林匹克中心内,方案以生命之源——水为主题,利用自然水域的优势,体育场、体育馆依水而起,形似飘逸的水滴建筑,面积达到15.8万平方米,南北长380米,东西长270米,高53米,设计分为六层。观众坐席6万个,最大可容纳8万人,总投资达14.1亿元人民币。而这个体育场层面体系由阳光板、铝合金蜂窝板、玻璃材料组成,能将体育场主体混凝土结构全部罩住,观众席也能覆盖90%,且表层全部为曲面状板块。绕场一圈,你会发现整个场馆是一体的,没有衔接的缝隙。使得“水滴”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半球体。
“水滴”源自地下水
“2007年上半年,体育场就会四面环水。”据场馆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水滴”四周被半米高的野草包围着。很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它的周围会被总面积7万平方米的水面萦绕。据了解,天津的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水滴”正好位于这地下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位置。“往下打1.2 米就会涌出地下水!”一名正在施工的人员说道。水滴不仅仅是四面环绕着地下水,就连内部也是不能缺少地下水的:原来,为了与“绿色奥运”的理念一致,“水滴”的供冷、供暖设备都将放弃使用煤、天然气等能源而改用地下水。在冬天,这里的地下水的温度可以达到75℃,开采以后,地下水进行一次转换后就会直接进入暖气管,达到供暖的效果。在北方如果供暖不足,场馆很容易冻坏。不管是在供暖的费用上还是对场馆养护的费用上,利用地下水供暖都将为北京奥运省下大笔的钱。
“四桥,两道”保证场内畅通
对于可以容纳8万人的体育场,在比赛期间如何保证场内的交通通畅是关键。而“水滴”又有了其独特的解决办法。在环绕体育场的水池内外两侧,将要建设两条6—8米的环行带。两环行带之间又有4条短道连接。使一内一外两条环行带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一条受堵之后另一条依旧可以保持通畅。而4条短道又可以使车辆在两条环行带间切换。而在观众进出场看比赛的安排上,设计者设计了4条超过100米的桥。桥的一端跨过水面连接着二层平台。看比赛前,观众只要通过长桥就可以直接进入观赛区,比赛结束后,观众通过桥到达公交车站。这样一来就分离了车辆与大量的观众。不仅如此,在运动员、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通道也都是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设计。可以说在比赛时,这些人员都是“各走各的路”有自己专用通道,互不影响。
自2003年8月动工以来,目前场馆建设已完成85%。今年年底,体育场即可基本完工,2007年就将投入使用。经过测试赛后,将承办第一个国际大型足球比赛——女足世界杯天津赛区比赛。
(责任编辑:小婧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