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杜丽的首金充满了期待,被压力包围的她最终没能如愿夺金。作为央视的解说嘉宾,我在比赛现场见证了杜丽比赛的全部过程,作为中国射击界的一名老兵,我非常理解她当时的处境。
射击比赛就是这样,即使你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并不在意料之中。
归根结底,这场失利还是因为杜丽背负着太大压力,太想赢了。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要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何况这次是在家门口作战。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瞄准每一枪时,我的心脏跳得都非常快,那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一方面要集中瞄准,一方面还要抵挡狂跳的心脏。打完那比赛后,我觉得全身都在颤抖,四肢已不受控制,整个人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即使在夺冠之后,我依然没能缓过来,后来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歇了一会儿,才慢慢控制住。射击比赛,真是一场心理大战。
(作者为亚特兰大、悉尼两届奥运会射击金牌获得者。)
巴顿亦曾“脱靶”
二战期间带领盟军横扫欧洲的巴顿将军曾经参加过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当时这位26岁的西点军校学生在击剑、300米自由泳、800米马术、4公里长跑中都名列前茅,唯独25米手枪射击“脱靶”而屈居五项全能比赛第5名。若干年后,巴顿承认他“脱靶”的原因在于他当时的心理出现了不稳定。
不只是巴顿,美国名将埃蒙斯(昨天奥运首金获得者埃蒙斯的丈夫)在雅典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决赛的最后时刻,竟昏头昏脑把子弹打到别人的靶位上;15年来屡破世界纪录的保加利亚选手莱切娃却连续4届在奥运会上与金牌无缘。许多著名神枪手饮恨靶场,并非因为技术瑕疵,而是由于“心理疙瘩”。
诚然,任何体育比赛中的精神因素都至关重要。19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澳大利亚长跑名将克拉克从未登上奥运冠军宝座,这位“伟大失败者”临阵忐忑的精神状态被称为“克拉克现象”。不过,对于射击项目而言,心理素质更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枪林弹雨”的射击场上,随机干扰因素很多,最可贵的品格是气定神闲和心无旁骛。任何紧张慌乱、畏怯焦虑等应激反应都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倾泻而出”,从而改变心跳频率、呼吸幅度和神经肌肉状态,影响身体的稳定平衡,甚至引起情绪失控和大脑“空白”。多次射击瞄准中屏蔽呼吸带来的“氧赤字”也会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因此,体育界一致认定,射击大赛主要是“心理大赛”。其中心理、技能和体力负荷所占的份额为7比2比1。
小 利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