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1日奥运专电(记者 顾涓 吴陈 徐征)“等奖牌挂到队员胸前的时候,再接受你的采访吧”。第一次见到泰国举重队教练张宝顺,是在泰国举重队到北京后进行的训练课上,当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重馆的门口,他拒绝了采访,一边走一边摇着手对记者“甩”下了这句话。
现在,张宝顺终于“等”来了金牌,记者也“等”来了采访他的机会。10日,泰国举重选手巴帕娃迪·乍伦拉达纳达拉恭获得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金牌,为泰国代表团夺得了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喜悦之余,张教练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成功靠耐力,也靠耐心。耐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得住等待。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位率领选手为泰国夺得北京奥运会举重金牌的教练,他的成功就是艰苦忍耐的结果,他的体育生涯和“等”有着不解之缘。
说起往事,张宝顺的脸上掠过少许自豪。当年,他作为运动员从练武术转到练举重,不长时间就获得了全国少年冠军,还打破了全国纪录。昔日的辉煌让张宝顺至今引以为荣。
以后,张宝顺由运动员转为教练,开始了漫长等待成功的时刻。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苍山中的一块石,无人知晓地在举重运动的沃土中默默耕耘。他说,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最高领奖台,从搞体育的第一天起,他就渴望成功,渴望登上最高领奖台,虽然一直在耐心等待,可是一直觉得成功很遥远。“现在我很高兴,成功的喜悦是最大的喜悦,我参加了奥运会,我的队员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真是太令人激动了。这要感谢张嘉民教练对我的信任。”
2007年,在泰国执教的张嘉民教练因故回到沈阳,为了不耽误泰国队员的训练,张宝顺答应暂时代理一段教练工作,“可是这一下子就代理到了现在”。说起自己来泰国执教的经历,他开玩笑说:“我是被张(嘉民)哥‘骗’到泰国来的。我在泰国是一直处于待命状态,随时等着有人来接替我的工作。”这种不确定状态也包括他的薪金,“说出来不会有人相信,我一个月也挣一千来块(人民币)钱”。
“受人之托,就要负责”,这是张宝顺的为人之道。他虽以代理的身份执掌泰国举重队的教鞭,但却丝毫没有“临时工”的态度,他和队员一起艰苦训练,不计名利和地位。“你看,这都是蚊子咬的”,他用手指着身上的点点斑痕对记者说。“东北人不适应泰国的炎热气候,连蚊子都欺负我”,张宝顺自嘲地咧嘴笑了笑。
“在北京奥运会上,开始可谓出师不利”。这是张宝顺对自己奥运之旅的评价。第一天进行的女子48公斤级比赛,泰国选手没有进入前三名,这样的结果远离了张宝顺的心理底线。“我年过七旬的老妈妈为这事情一夜没能合眼,”张宝顺说起这些来禁不住泪流满面,“现在,我终于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
说到将来的打算,张宝顺的脸上现出愁云。“我不想让家人为我担心,妈妈年事已高,还有妻子和女儿需要照顾”。在留任与否的问题上,张宝顺有些左右为难。“泰国公主诗琳通和泰国总理沙马在北京见了我,夸赞我为中泰友谊作了贡献,你说咱要这时候提出不执教了是不是显得不够意思?”张宝顺操着一口东北话真诚地对记者说。“70多岁的泰国奥委会主席育塔萨还向我这个40多岁的人双手合十问候,这在泰国绝对是罕见的。”他又补了一句。
“等等看罢”。张宝顺结束对记者的述说后,还是用了他常用的词汇“等”。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