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跃波
连日来,各国健儿屡创佳绩的“水立方”终于迎来了“中国主题日”。中国蝶泳“小花”刘子歌在14日上午进行的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获得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上的首枚游泳金牌,另一名中国选手焦刘洋获得银牌,双双打破世界纪录。
奖牌来之不易
正如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张亚东在赛后所说,赛前之所以低调出征,是因为“中国游泳没有办法高调”,每一块奖牌都是拼出来的。
泳坛老将钱红看着横空出世的后辈好手赞叹说:“水立方里在大面积地破世界纪录,世界游泳水平在大踏步提高,中国选手在这样的前提下拿下金、银牌,意义非常大。”当今泳坛是一个新人辈出、竞争激烈的全新舞台,与拥有 “天才”、“神童”的列强相比,中国游泳队一直缺乏尖子选手,特别是没有超一流选手,刘子歌的出现,尤其是她的成才之路,对中国泳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训练与世界接轨
在国际泳坛,高原训练被认为是提高能力较有效方式。北京奥运会开赛前,中国游泳队有多支队伍前往高原冲刺训练,为期3周的高原训练到7月下旬才结束。当然这只是成绩提高的因素之一。刘子歌介绍说,两次前往澳大利亚训练的经历起到关键作用,“我曾和杰西卡(此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一起训练,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游泳有了全新认识。那边先进的科学手段也有帮助。”为中国男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张琳也曾前往澳大利亚训练,师从澳洲名将哈克特的教练丹尼斯。
与世界接轨,无疑是中国水军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游泳队重视科学训练,并引进澳大利亚等游泳强国先进训练理念,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开花结果。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