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总会有些伤感。
8月21日晚,中国女排以0比3不敌巴西队无缘决赛。赛后,首都体育馆内只有《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曲子在一遍遍地播放着。
不过,虽然落泪,虽然伤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毕竟只是众多奥运比赛中的一场。
但如果时光倒流20多年,那时的女排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1981年11月16日傍晚,中国女排赢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各行各业积极表态,要以女排为学习的榜样。
现在,女排可以输。这是因为,当下看女排的心情,与上世纪80年代举国看女排的时候早已经大相径庭。当年,中国女排就是一个神话,人们热切地从体育比赛中寻求世界对中国的肯定。而现在人们显然不会再把一场女排比赛的胜败,与国运兴衰捆绑在一起浮想联翩。
从女排承载一个国家的重压与期待,到现在逐步回归竞技体育的真实内涵,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熟。在这种变化背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强盛,国人的自信力正前所未有地增强。所以,人们不再简单拔高竞技体育的精神内涵,而是更多地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不过,换个角度看问题,传承已久的女排精神并未销声匿迹,而是有了新的内涵。当年,女排是拼搏精神的化身,现在则更代表一种积极的探索与开放的发展。比如,中国女排对排球国际化趋势的敏锐把握,队伍更迭的与时俱进与技战术突破的创新求变等。
或许,女排境遇的变化,除了给人以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感外,还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竞技体育无需承担太过厚重的民族情感,但人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某种感悟与激励。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