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仲满击败法国名将尼古拉·洛佩,使得中国击剑队时隔24年再夺奥运金牌。中国击剑队的日常训练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击剑训练,教练员要跟运动员一样,穿上厚重的击剑服,一招一式地教运动员练习击剑的准确性、出剑动作进攻和防守。
经过与中国科学院安徽智能研究所两年的合作,一台智能击剑训练模拟靶出现在国家击剑队训练场上。这是一个手里举剑的真人般大小的机器人,底座装着传送轴,行动受电脑控制,专门设计的控制软件,把教练员的训练套路编成程序装进电脑编号,教练员按下电钮,机器人就会按照预定的套路方案挥剑移动。对不同的套路,机器人有不同的移动方式、也有不同的目标点闪烁。
教练员和运动员们管这个机器人叫“人形陪练”。“人形陪练”身上的压力传感器,能把命中的数据记录在电脑里。训练中,运动员在目标灯亮的瞬间,以适当的力度命中目标点,就能被传感器记录下来。教练员只要调查电脑数据,就能知道运动员的命中率是多少,击剑命中目标的反应速度是快还是慢。
不过,击剑队的“人形陪练”也快退休了,接替它的是更加先进的声像分析系统。它能把教练肉眼看不到的技术细节全部展示出来并进行分析对比,利用生物力学分析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 小 利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