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火炬的点火方案连我们都保密
主持人:作为火炬的技术保障方,这几年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趣事?
黄启均:主火炬的成功点燃一方面有前期的研发,另外在运动场里面为了最后点燃方法的验证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仅仅包括奥组委的火炬中心,包括其它的火炬手,也包括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我从25号以后在鸟巢里验证整个方案是不是可行。
主持人:万一途中出了什么事故就没办法补救。
黄启均:对,所以我的压力就来自这里。我在鸟巢里呆了整整三个通宵,跟李宁和点火小组一起对火炬进行验证。在开幕式那天中午我们就进去了,对那八把火炬的每个细节进行最后的检查,我们要称气的重量,燃烧火苗的长度,看看一瓶气这种状态下能燃烧多长时间,按照这样的重量换一瓶气进去,每隔两个钟头把气称一称。从下午两三点钟把气装好到晚上11点才真正去用,生怕有什么闪失,当然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严格按照这样的程序确保万无一失。
主持人:每次成功带给你们欢乐是最多的。
黄启均:这个成功不是必然的,而是基于背后百分之百技术的可靠性。火炬在全球传递的时候有在桥上跑的,有在海上跑的,有在水上滑的,有在车上走的。通常基本都是来自于一个风向的,但是在鸟巢50米的高空有人举着,时间跨度又很长,我记忆当中除了香港的龙州这一棒之后就是这一棒最长了,因为上面的风向是乱的,又是四周环走的,风向很不稳定的,如果8月8号晚上那一刻有风的话,底下如果是三级风,上面很可能是六七级风,点火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火炬本身的安全性,我们发生这种情况之后马上对火炬进行了应急的实验和调整,十几个晚上一直在研究一直在调整火炬的参数。比如李宁在上升的时候,抖的问题,通过出色的防风设计能够保证火炬持续燃烧,但是上升的时候要有相对的压力,上升的速度现在是1.7米/秒,空气的相对压力会把火压到里面,压到里面燃烧的时候如果废气不能够及时排出来的话,有可能灭火,因为燃烧简单的原理是必须要有氧气,要有新鲜空气,因此我们马上把它的排气孔加大。
主持人:在高空有什么问题的话就会影响燃火效果。
黄启均:当时验证的时候,在这一刻大家揪了一下心,给大家抖了一个包袱,只有李宁很清晰,我们很清晰,我们技术人员很清晰,我们做过无数的演练。
主持人:你们心里是最有数的,你刚才所说的可以当成我们点火当中的困难,包括研发点火装置当中的困难吗?
黄启均:也是一种挑战,火炬传递中确实没有这样做法。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