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用“茉莉花”?是的!但是,这可不是普通的“茉莉花”,而是著名音乐家谭盾将编钟和玉罄的激越之声与“茉莉花”曲调相融合,所创作出的一段恢宏大气的音乐,并且在录制中实际运用到了出土文物曾侯乙编钟。
据介绍,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由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除了谭盾,还有著名作曲家王和声和瑞典钢琴天王罗伯特·威尔斯。根据奥运会颁奖程序要求和仪式音乐的惯例,颁奖仪式音乐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标志音乐、入场音乐、颁奖音乐和退场音乐。
标志音乐——金声玉振
其中,标志音乐表明颁奖仪式已开始,届时将配合颁奖仪式片头播放,长度在25秒左右。赵东鸣还特别提到,这段“金声玉振”音乐是谭盾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罄的声音,融合了交响乐的演奏形成的,具有“金玉齐声”的宏大效果。金玉结合的方式也与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理念一致。音乐结合了古今音乐和民族元素,尤其是用出土文物演奏出,音质非常震撼。
入场音乐——欢快激奋
入场音乐则在颁奖仪式开始、获奖运动员入场后奏响。入场音乐由王和声创作,采用交响管乐配器,节奏鲜明,极具感染力,给人以欢快、激奋的感觉。入场音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录制完成的。
颁奖音乐——茉莉花
这部分音乐在颁奖的过程中播放。赵东鸣表示,谭盾在颁奖音乐中融合了编钟与玉罄的激越之声与“茉莉花”曲调。圆满地营造了运动员接受加冕时庄严、隆重和神圣的氛围,音乐气势恢宏、舒展大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退场音乐——欢快轻松
最后的退场音乐则是在颁奖仪式结束后、运动员退场的过程中播放。赵东鸣表示:谭盾创作的曲调欢快、轻松,是音乐艺术与体育元素相融合的佳作。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江静
谭盾解读奥运会颁奖仪式音乐
黑色的上衣、简单的平头,当谭盾出现在主新闻中心的1号发布厅“梅厅”时,他的表情非常平静,但掩饰不住深藏在眼中的激情。用他的话说,这叫“中国式的哲学”,就连他寻找创作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的灵感时,都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在上海豫园,呷一杯清茶,目光所及的古老庙宇上,挂着一块写着“金声玉振”的牌匾。
关于灵感
谭盾在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中,加入了编钟与玉器的声音,形成了金玉和声。谭盾说:“颁奖音乐中有金属与玉器的声音交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交汇,类似于太极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还暗示着北京奥运会上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而在谈到怎么想到金玉和声时,谭盾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回忆说,当接到为北京奥运会创作颁奖音乐的任务后,自己感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有一天,他在上海豫园喝茶时,发现一座古老的庙有一块匾,这个匾上面写着“金声玉振”……“我发现,‘金声玉振’是中华民族水火交融的和谐的体现,而这就是我们想要表现的哲学,我们的精神。”谭盾说。
关于编钟
在谭盾的奥运颁奖音乐中,将会有国宝曾侯乙编钟的鸣奏。据了解,已有2400多年历史的曾侯乙编钟是不允许被随便敲击的,“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主席特批演奏过一次,”谭盾说,“我将保存在湖北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的录音资料借出来,用到了奥运颁奖典礼的音乐创作里。”
据悉,100多件演奏用的玉罄是2008年完成的,原料则来自安徽的灵璧和湖北荆州采集的玉石。
关于茉莉花
在很多人心中,“茉莉花”已经被用到了滥俗的程度,谭盾为什么也免不了俗?“我们必须找到一首能够代表中国的音乐,”谭盾说,“经过群策群力,认为‘茉莉花’是最好的代表。因为从香港回归,到北京的申奥宣传片,都将‘茉莉花’这个旋律变成了一种符号。所以,大家最后决定通过‘茉莉花’的音乐元素,来呈现中国的符号。”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江静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