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东霞
从飞机场到媒体酒店,一辆加长大巴,豪华、舒适,上面只坐着我一人。我有点不相信。应该说,直到今天,依然是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各路人马抵京的高峰期,北京奥组委的交通接待工作做得如此的从容而“宽松”?
大巴载着我,奔驰着。
接待记者的志愿者彬彬有礼、轻松从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举重若轻,并没有想象中急如风火的忙碌。
“一切都准备好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我们不会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机场等得太久,境外媒体人员是这样,境内记者也一样。从机场到各媒体酒店的班车安排得很密,特别是这两天高峰期。至于从机场到酒店为什么这么快?你也看到了,我们走的是奥运专用车道,这样短的时间也是正常的。”一位黄姓志愿者对记者如是说。
到了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办理有关通信、上网手续,轻松顺利,自不在话下。只要你稍一迟疑,即有微笑的志愿者问你:“我能帮你做什么?”几乎是“贴身”服务,让记者完全没有一天长途劳顿的感觉。
北京今天的温度很高,阳光并不比南宁“温柔”,但记者在新闻中心办完手续后等车回酒店之际,倒是让蓝天给吸引了。北京今天虽然热,但天是蓝的,空气质量很好。蓝天似乎也把闷热扫走,让我心头也有了一阵清凉。
如果说,微笑着的志愿者们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那么,把北京的天变蓝,那可是一件大事。据了解,为了奥运会,北京投了巨资、采取了多项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经过数年的努力,取得今天如此成果。当然,把北京的天变蓝,不仅仅是为了奥运会,更是为了造福人民,为了北京、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准备好了,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蓝天下的鸟巢、水立方……微笑着的志愿者,还有每一个普通的市民,都已经张开双臂,喜迎天下客。
真是巧合,18年前,刚做体育记者的我,在北京采访亚运会时,也曾享受过一次单独一人坐一辆大巴从赛场回酒店的“待遇”,我也曾写了一篇一人“独享”大巴感受的小文。18年后,中国已经办起了奥运会,并大步地向前迈进。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