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lenovo搜狐奥运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兰州人生活中的奥运文化:为奥运喜也为奥运忧

  本报记者田辉成 实习生赵小芬 严淑萍

   北京到兰州直线距离在1800公里左右,坐火车需21小时30分钟。

  奥运会与兰州人息息相关,甚至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奥运文化现象。

   奥运火炬在我身边

  进入7月,因奥运火炬“祥云”在甘肃的传递,兰州市民与奥运会间的距离切实拉近了。

  李东明是山东人,是奥运火炬传递兰州大学志愿者,7月7日凌晨3点多起床,穿戴好学校订制的志愿者T恤和帽子,匆匆吃了点饭就赶往大礼堂前坐校车。“那个时候天还很黑,但同学们早在大礼堂等着了,看起来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激动!”

  4点15分坐上校车,有人上车后头往靠背上一歪便睡着了。“我一路没合眼,一是心情激动,二是想看看兰州的夜景。”李东明说,到小西湖观看点后他心情格外激动,“我们拿着小国旗、奥运会会旗,脸上贴着中国心,一直在等。”但最后得知火炬在路对面经过,他们几人多少有些遗憾。

  小尚是兰州大学的学生,也住在兰大榆中校区。她说,那天为了看火炬传递,她凌晨3点起来,赶校车来市区看火炬传递,因为传递当天市区要实行交通管制,进不了城。“第二天还要考试,可我想,火炬在我们身边的机会百年难遇,所以还是去看了。”她拍了好多照片,拿回宿舍让其他同学欣赏。她还专门买了一件文化衫,留个纪念呗。”

  不仅如此,在非火炬传递的道路和街道上,大多数人家和商铺的门口、窗户上,也插上了大大小小的旗子,大街小巷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

  社区奥运长廊

  今年5月,团结新村天平街社区出现了一个“奥运文化长廊”,引来不少市民围观。

  天平街社区书记张生耀说,“奥运文化长廊”要归功于社区团支部和5个共青团援建单位,团支部把他们的设想反馈到党支部,得到支持后就干起来。

  长廊的建设还得到了团省委的大力支持,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等援建单位也给提供了不少材料。张文博是社区主任,她还兼任社区团支部书记,她说,天平街社区的“奥运文化长廊”将奥运知识与兰州特色结合起来,很好地向社区居民传递了奥运知识,“目的就是普及奥运知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对奥运的了解就是对奥运的支持。”

  天平街社区有2500多户8000居民。长廊建成后成了社区的一道风景线,居民们热情很高。

  张文博也是奥运迷,记者在她办公室采访时,她还不经意哼起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她说,现在大家都对奥运感兴趣,“奥运文化长廊”上有火炬传递经过的城市和时间,每天经过这里,很多小孩问爸妈火炬今天传到哪了,“长廊在社区已达到了普及奥运知识的目的”。说完,她又向正在举办庆“八一”迎奥运“双拥杯”篮球比赛的消防官兵讲解长廊上的知识去了。

  张生耀说,现在,大家都关注着长廊,关注着奥运会。前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太忙,倒计时牌子没按时换数字,市民们着急了,主动来提醒他们,社区只好安排了专人管理。“办奥运长廊,在全市社区中我们是第一家,在前几天的争创文明城市验收时还被当做典范了。”

  为奥运喜也为奥运忧

  张生耀一家三口都喜欢体育,他和儿子爱看球类比赛,爱人爱看体操。“奥运会一开始难免会打‘电视争夺战’。平时足球是焦点,奥运会期间我们男人是弱势,谁都说现在是‘阴盛阳衰’。”

  在定西路的农资公司家属院里,杨颖琰女士为老公看比赛有些犯愁。刚生过孩子的杨颖琰说,他们现在和婆婆住在一起,公公婆婆年龄大了,怕吵,奥运会开始前他们打算回到自己在大砂坪小学附近的“小窝”里去,但那里是台小电视,而且没装机顶盒,除了央视一台,其他节目看不到,“只能在电脑上看,有些项目恐怕第二天才能知道结果,老公是体育迷,肯定会很郁闷的。”

  为了看奥运节目,最近有不少人往商场跑:买一台屏幕大一些、清晰度高的电视机。东湖小区的陈延举就在这个行列中。陈延举说,在他家,奥运是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件大事,和结婚娶媳妇、生孩子一样。”他们谈论的话题包括北京的环境、鸟巢的建设、车流量等。

  李勇和赵喜州都是天平街社区的居民,李勇喜欢篮球和乒乓球,赵喜州是一个足球迷,更热衷拳击赛。李勇一直很关注奥运场馆建设,尤其是鸟巢和水立方,他认为中国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很出色。“我们这些人能遇到北京办奥运会是很幸运的。”

  街上流行奥运衫

  火炬在甘肃境内传递的那些日子里,兰州街头处处可见出售奥运文化衫的小摊贩,到处都是身着文化衫的奥运“粉丝”。时至今日,离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街头的文化衫热仍十分红火。

  记者在西关什字邂逅了一位穿白色文化衫的青年,叫王世强,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王世强说,他的文化衫是火炬传递前买的,“支持奥运,留个纪念。”他家在农村,他同时给父母和姐姐各买了一件。

  任氏夫妇虽然在民主西路附近收废纸,但也给他们的两个孩子各买了一件文化衫。“刚买的那几天,两人高兴得穿上身就不脱了。脏了,给洗干净,第二天立马又穿上了。这些日子他俩一直穿着,都穿旧了。”小孩的母亲笑呵呵地说,“每天晚上看电视,一看到奥运广告,两人都拍着手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康康(老大,5岁)还说:‘我也要拿金牌。’”

  记者问正正(老小,3岁):“你知道衣服上印的是什么吗?”“福娃,北京欢迎你!”“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正正只顾玩,没回答。“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康康不停顿地说了出来。

  程修和是东部批发市场一个专营衣服批发和零卖的个体户。他的摊位上摆放着图案不同、大小各异的奥运文化衫。程修和的雇员说,从7月初以来,他们的文化衫卖得很热,平均一天要卖出1000多件,“有单位、学校来订购,也有大学生自己来买。”现在他们的货主要发往榆中、皋兰、永登等地,“奥运会要开始了,那里不少人也想留个纪念品。”

  程修和说,卖文化衫“一举两得”,表达了支持奥运的理念,也赚了钱,“我家的每个人也穿奥运衫。”“对我们来说,生意做好了,就是支持奥运。”

  奥运“文化平台”

  北京奥运会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给商人们创造了商机,文艺圈的人同样看好这个“平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奥运会的期盼。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甘肃恒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徐广席的心也活了,他要“复活”108个梁山好汉进军奥运。徐广席是山东人,自幼钟爱美术,12岁时开始学泥塑技艺,从此走上了专业泥塑道路。“水浒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我要用泥塑的方式将它搬到人们的视线中来。”徐广席说。

  720个日夜,他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睡觉,陪着泥土度过,心思全部用在泥塑上,只为把梁山好汉塑得有灵性。“泥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人文奥运精神。”徐广席希望用自己的水浒群雕来激发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作品完工后,徐广席将相关资料寄给了奥组委,“复活”的一百单八将陆续出现在各地的展台上。

  2005年,临洮县玉井中专的老师杨生华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为北京奥运会手绣一幅刺绣作品“天女散花”。杨生华今年58岁,是上个世纪70年代西北师范大学政史系的毕业生,他去世的老母亲会刺绣,杨生华的刺绣技艺大部分得自家传。

  今年7月初,长宽各90厘米的“天女散花”完工了,上面用了隶、草、行、篆四种字体,色彩也是杨生华自己配的。在子女的帮助下,杨生华通过网络查到了北京奥组委的17个部门。经过咨询,7月25日,杨生华在兰州通过邮政快递将作品寄往奥组委文化宣传部,三天后查询,对方确认“已签收”。他说:老母地下有知,心愿已了。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张小平摘中国第51金

视频集锦更多>>

  • ·中国女乒张怡宁/郭跃做客
  • ·中国女子链球铜牌 张文秀
  • ·蹦床美女帅哥何雯娜陆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