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体育的历史,1984年7月29日,是永远无法遗漏的一页。
这一天,一个叫做许海峰的27岁小伙,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冷静举枪,一举射落中国奥运历史上首枚金牌,也击碎了“东亚病夫”这顶多年来扣在中国人头上的帽子。
时光荏苒,在许海峰取得“零”的突破24年后,中国北京以奥运东道主的身份吸引来自全世界目光。此时,年逾五十的许海峰,已经历了从运动员、教练员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心中解不开的奥运情缘。
角色之运动员——一次“巧合”零的突破
从1984年的那个夏天开始,许海峰的名字就与他所获得的那枚金牌一起,被载入一本又一本的荣誉史册。只要提及许海峰,就不能不说“零的突破”,反之,也同样如此。
拿下如此重要的一枚金牌,许海峰自己却不曾格外激动过。时至今日,他仍会在说起这枚金牌时淡淡地表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第一枚和最后一枚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当时,我的比赛刚好安排在那届奥运会的第一项,而中国选手在那之前又从未获得过奥运冠军,所以在我眼中,‘零的突破’属于我,不过只是巧合而已。”
尽管总用“机遇”二字给自己的历史意义标上注解,向来坦诚的许海峰却从不否认,那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媒体找到他,请他述说辉煌背后的故事。每每听到这样的要求,老许总是笑着说:“我已经不想再回忆了,那些都属于过去。”
不愿回忆并不代表忘记。当提及那把陪伴他多年并与他一同分享荣耀的爱枪时,许海峰还是打开了话匣子。“那把枪陪我时间最长,后来换枪就上交到库里,枪支管理法决定了我不可能将它留作纪念。”
许海峰清楚地记得,当他拿着那把枪站上奥运会的赛场时,离他正式开始练习射击不过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凭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完成了从一名外行到国家队成员的惊人“跳跃”。而在此之前,他做过三年销售员,还曾是供销社里的普通职员。
略显神奇的经历与短暂的从业时间,让外界对于许海峰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看好。比赛前一天,许海峰没有参加开幕式。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直到次日比赛开始之前,才以一身红色运动服亮相普拉多射击场。起初,人们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第20届奥运会金牌得主斯卡纳克尔身上,随着许海峰的表现越来越精彩,他的身后开始聚集起人群围观。前两组,打得很顺。第3组打出一个8环后,许海峰自我感觉不太好,很快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说我离奇失踪,其实我就是去休息了一会儿。既然时间充裕,何不去调整一下紧张的心情?”他说。
休息回来,许海峰状态依旧不算稳定。直到决定性的最后3发子弹,他5次举起手枪,又5次放下,终于以两个10环,一个9环,最后一个结束了比赛。由于当时还未采用电子靶,等待人工记数的过程十分漫长。当裁判长终于宣布许海峰的成绩为566环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出人意料地改写了历史。
颁奖典礼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紧握着许海峰的手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天。”许海峰对萨翁的鼓励印象深刻,却一再表示这“伟大的一天”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中国。“这个成绩在当时的确能唤醒民族自豪感,给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以巨大的鼓舞。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他国口中的‘东亚病夫’。”
从洛杉矶回国之后,许海峰就主动将自己的金牌捐给了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庆功会上,他用平实的语句述说自己的真切感受:“什么首金啊,‘零的突破’啊,大家给了我太多的荣誉。而我自己很清楚,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既然金牌意义重大,那就理应放在博物馆里。我要是想它了,随时去看看就是。”
角色之教练员——十年心血两员爱将
洛杉矶的一战成名,让许海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逃避追堵的人群,各种各样的采访、活动络绎不绝。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海峰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向后延续了10年,尽管也曾取得不少优异战绩,却再也未能登上过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1994年底,37岁的许海峰选择了退役,随即执起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的教鞭,在同一个集体中开始了“二次创业”。“直到自己做了教练才发现,教练员比运动员难当很多。”许海峰感慨道,“运动员自己只要把握好自己就可以了。而做教练则不同,训练的运动员人数较多,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基础都不一样,性格特征也各有不同。如何把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队员训练成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好成绩的选手,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在许海峰所带的队员中,有两位勇夺奥运冠军的“高徒”——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25米手枪金牌获得者李对红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陶璐娜。在弟子的评价中,师父不爱笑,很严肃,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事实上,许海峰的严肃通常只留在训练场上,生活中的他,时不时的会来点小幽默,偶尔也心甘情愿地让队员们“整”一趟。
2000年奥运会陶璐娜顺利夺冠之后,几名队员就商量着要将教练抛起来庆祝。“3个运动员联合起来说要抛我起来,我想自己也别老是弄得很严肃,就索性配合他们让他们抛。结果,我这么重的体重被几个小姑娘抛起来,差点没给摔到地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许海峰的嘴角不经意地上扬。
10年的教练生涯,许海峰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从女子手枪班主教练,到国家队总教练,需要许海峰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两鬓也逐渐长出了白发。
10年间,他品尝过与队员分享成功的喜悦,也一度深陷争议的漩涡。2004年雅典奥运会,许海峰率队一举夺得四金,刷新了中国射击队奥运历史上的最高夺金数。而与此同时,卫冕冠军陶璐娜的名落孙山,也令他在用人方面饱受质疑。
对于过去的一切,许海峰已不愿多谈,他只是平静地表示:“射击项目的规律,已经决定了在奥运会这样的高水平比赛中,谁输谁赢都很正常。我从不喜欢上网,也不会去管别人说什么,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就没有什么值得遗憾。”
角色之管理者——三项举措一大原则
当雅典的风浪逐渐退去,许海峰也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二十余载的射击事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里,他转型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刚来这边工作的时候,我连现代五项是哪5项都搞不清楚,只能靠查资料、学理论慢慢熟悉。”说起刚被总局调至自剑中心分管现代五项时的情景,许海峰先自嘲了一番。踏上新岗位的前几个月,许海峰花大力气研究现代五项的运动特点,分析中国选手究竟是否适合从事这项运动,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研究做到一定程度,我发现将现代五项视为一个落后项目完全就是错误。中国人其实很适合从事这项运动,只是过去没有找到它自身的规律,对于取得成绩也没有信心。”论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许海峰兴致勃勃,“努力提升教练员和队员自信的同时,解决训练手段缺乏创新的难题成为我的工作重心。”从许海峰正式掌管现代五项起,就陆续对手下的教练员进行“大换血”。用他的话说,“创新改革至少会有50%的成功率,延续一成不变的错误观念,只会走上死路。”
老许坚定的改革决心,令现代五项队的训练效率提升显著。由于项目的特殊性,每个运动员都要进行5个项目的训练,许海峰随之着手加强队伍的团结。“随着重视程度的加强,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我们4名奥运选手的身后,就有一支庞大的保障团队,基本上1个运动员大概有17个人去服务。如果每个教练员、科研人员之间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团结合作,不仅不能集各方合力,没准还要起反作用。”他说。
一项项措施落到实处,现代五项队的成绩突飞猛进。2005年世界锦标赛上,上海选手钱震华爆冷夺冠,打破了欧洲国家对于该项目的常年垄断。对于成绩上的明显进步,许海峰依旧保持低调:“这个冠军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证明我们的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准,能拿第几就拿第几。”
队伍逐渐走向正轨,许海峰也多了些属于自己的时间陪伴家人。“其实,只要遵循‘将最合适的人用在最恰当的位置’这样一个原则,做管理者比当运动员和教练员轻松许多。”许海峰说,“以前,我回家时间很少,就跟客人似的。现在,一有时间我就给夫人做高级车夫。陪她买买菜,逛逛街,尽量补偿从前对她的亏欠。”(谷苗)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