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幕式的《论语》等元素,作为目前将《论语》大众化解读最为成功的学者于丹昨日接受媒体采访,她认为,对于开幕式的文化符号,不必要去过分追究其细节。因为开幕式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期待的、自己的想象历程。
于丹说:“开幕式肯定是众口难调的,但这并不重要。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这些内容揭晓后,不管是对是错,都比不上我们对过程的期待。关于开幕式里的文化元素,我觉得不管中国有多少历史,都已经是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历史与未来的对接,历史元素、文化符号对我们而言,更应该是一种态度。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写意’、‘留白’,白的地方可以是一湾水,可以是一片云,完全是空灵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们从百年前就在期待,从七年前就在盼望,这种感情,这种感动,只要大家全情投入其中,就已经足够了。我觉得我们不用看每个元素都代表了什么,只要全身心投入,让自己的心态轻松起来,迎接这个伟大的庆典,就足够了。”
由于研究先秦文化,于丹特意提到了开幕式开始时出现的“缶”,她说:“缶这种东西,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种展示。事实上,在先秦时期,这种乐器本身不能算单纯的乐器,而是跟‘礼’结合在一起,当时有乐舞,乐舞的作用不仅是让人感到愉悦,而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部分,给人心灵上的教化。就现在来看,大家不妨把缶当作是一面鼓。我们通常所说,鼓舞鼓舞,有鼓有舞,载歌载舞,就有欢庆,就有惊喜。乐舞其实也是一种仪式,但不论什么仪式,只要能抵达内心,就是最好的。所以,不论用了多少声光电元素,不论用了多少钱,只要能够直指人的内心,让人看完之后产生一些感触,就够了。”
除此之外,针对本次的点火仪式,于丹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每届的点火仪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可比性,不论是水中点火还是射箭点火,都不能复制。因为这点火仪式其实也跟乐舞一样,有着它自己的作用。我们很多人对于希腊文化无比景仰,因为它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人对神的膜拜已经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从古希腊,到2004年的雅典,其实点火仪式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改变,从人凑神,希望与神进行交流,转变成了神凑人,对人的活动增添创意。因此,只要能给人带来创意方面的遐想,就足够了。”
关于开幕式给中西文化交流能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于丹认为今天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重要的是,如何让东西方产生一种文化方面对话的可能,提供一个相同的、能够公开公平交流的语境。所以,这只是一个起点,从开幕式结束,我们在文化方面又能看到未来有着什么样的平台。很高兴的是,这种公平交流的语境和平台,现在已经开始了。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