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当美国队在最后一棒上演大逆转,夺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金牌后,一贯冷静的菲尔普斯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兴奋地挥舞拳头大声呼喊,把一旁的记者都惊呆了。
习惯了夺金如同摘菜般平常的菲尔普斯为何如此兴奋?他为何如此看重这块团体金牌?我想,这跟这场比赛先输后赢的大逆转有关系(在比赛中,菲尔普斯第一棒并没有取得领先优势,而是被队友在最后时刻才扳回来,这块金牌来得格外刺激),更跟菲尔普斯要创造历史的八金梦有关系。
如果说“更快、更高、更强”所代表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运动员个体不断实现自我挑战、超越极限的动力的话,那么,《奥林匹克宪章》所推崇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则是奥运会在团体项目上的最高精神追求。所谓“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在奥运会的团体竞技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只有每个参赛运动员都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寄托在队友身上,队友的命运也寄托在自己身上,才有可能取得集体的胜利。
队友之间了解、友谊和团结乃至命运的相互寄托可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在比赛中,它不但意味着菲尔普斯般辉煌的胜利,更可能与惨痛的代价相联系,有时候,你的一个小失误,很可能会使队友付出终生的代价。
就在菲尔普斯夺冠的头两天,21岁的中国赛艇小将张亮犯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错误:那天下午,因为种种原因,张亮没有出现在奥运会男子单人双桨赛艇的预赛上,被取消了比赛资格,而且,按照规定,凡是有一个项目没参加,他只要兼项,另一个项目也就被取消资格,因此,张亮在另一项男子双人双桨比赛中的资格也同时被取消。
张亮因为自己的疏忽就此告别奥运之旅也就罢了,可因为男子双人双桨比赛资格的取消,张亮的搭档苏辉也不得不随张亮一起告别奥运。张亮才21岁,只要努力,下一届奥运会还可能有机会,而苏辉却已经26岁,他曾经在雅典奥运会上负憾而归,本想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展身手,没想到竟以如此形式退场,以他的年纪,再参加一次奥运会很难,很难!
看到两位运动员如此的奥运结局,作为观众,除了扼腕叹息,感慨造化弄人之外,我不由得想问:如果张亮在行事之前,多想一想苏辉的命运也寄托在自己身上,是否结局会有所改变呢?如果人们在做事之前,多想一想自己身上还肩负着他人的命运,是不是很多事情都会因此改变呢?信海光/文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