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我省80名志愿者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八方宾朋提供着周到细致服务。8月9日,随团服务的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燕楠,向记者讲述了我省志愿者之“最”。
●工作地点离奥运场馆最近
我省奥运志愿者服务队被分为外事、勤务、验证、语言4个小组,分别在奥运村的欢迎中心、媒体访客中心、商业物流区、国际区等服务点开展服务。
●年纪最大和年纪最小
志愿者张蜀华今年51岁,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大夫,他来到奥运村后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外事援助岗位工作,每天一上岗就是12个小时,可是他从没喊过累;志愿者李奥的名字有个特殊来历,他出生在1990年,那年中国正举办亚运会,他的父母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祖国可以举办一次奥运会,于是为他取了这个名字。
●最引人瞩目
在奥运村工作的各地志愿者们都知道山西奥运志愿者服务队里有一对父子兵,父亲叫王玉宾,是本报专跑体育口的记者,儿子叫王愿,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学生,每天父子俩一起站在奥运村的进出口,相像的神态举止格外引人注目。“上阵父子兵”,这在其他省市的志愿者中几乎没有。
●最坚强和最执着
志愿者张津是太原五中的学生,有一天她不慎被开水烫伤脚不能工作了,她听说扎破水泡好得快就自己用针扎脚,队员们都被她坚强精神感动了;志愿者裴香绒10年来坚持自学英语,每天坚持记500字的读书笔记,每天听一小时的英语听力,就在下岗后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时她都没有放弃,作为临汾地区唯一入选奥运志愿者,队员们把“最执着”的荣耀送给了她。
本报记者尚慧辉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