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能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多少宝贵记忆?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多人对8月8日的开幕式津津乐道。我想请大家把时间退回到7月27日,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北京奥运工程中的自主创新”新闻发布会上,有一组数字给人印象深刻——奥运工程总面积199万平米,26.9%使用可再生能源。
北京奥运场馆成为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采用雨洪水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等技术,奥运场馆、奥运场区多年平均雨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0%,可回收利用雨、洪水每年105万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率达90%以上。
在践行“绿色奥运”的标准上,近几届奥运会都有一些独具匠心的设计来体现奥运之“绿”。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国家田径场,顶棚是专门根据澳大利亚气候环境设计的,使参加白天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和观众,能有充足的光线。运动场的设计考虑了自然通风,没有使用任何机械通风装置。所有的雨水由顶棚汇集到四个大水箱,供场地浇水用,回收的水被用于洗手间冲洗。2004年雅典奥运会也是一届颇具特色的绿色奥运盛会,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政府大力推广可持续交通理念,鼓励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最大限度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奥运会期间,希腊政府投放2100辆现代化清洁节能公共汽车和365辆无轨电车。
北京奥运的绿色概念大致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大气环境治理,其中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是环境治理的重头。奥运期间北京对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对国家机关和行政单位的要求更高。从7月底实施至今,原来行驶在大马路上的350万辆车减少至150多万辆,如今,北京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空气中悬浮物均达到标准,同时,由大气细粒子导致的阴霾天气得以改善,空气的通透度得到提高。在奥运会场馆周围,公交车使用直流电为动力,没有任何废气排出。
其次水环境有大幅改善。人们通常对常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的危害及其治理比较用心,而忽视了营养物譬如氮磷类污染物的去除。去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警示,水质富营养化是景观水一大忌。这次在奥运场馆及其相关水环境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譬如,奥运村建在奥运森林公园当中,鸟巢旁有龙形水系环绕;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建议对中水进行脱氮。
再次是科学合理地控制垃圾污染。奥运场馆过去是垃圾堆放场,垃圾围城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垃圾处置上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比如合理的卫生填埋,在填埋场底部铺上防渗塑料,防止垃圾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对于有机垃圾应可处理成有机肥,这种绿色肥料十分适合土壤和植物的吸收;对无机垃圾则进行相应的焚烧或填埋处理。
说到底,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素质才是保护环境、绿色永续的根本之策,而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的工作任重道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的环保习惯教育非常重要。只有全民都能够把绿色奥运理念跟日常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都上升到道德准则的高度来认识保护环境,我们中国就可以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今的这些工作不光是应付奥运一时之需,而是逐渐展开一个过程,有计划地做投资,力争从根本上实现“绿色”。绿色奥运的倡导,可以有效地向更广大的人群传播环保意识,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融合。绿色奥运的理念也不会随着奥运赛事的结束而终结,而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以后的各种事业中。
北京奥运,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丰厚的环境保护遗产。而北京奥运带来的绿色意识,更会让所有人受益终生。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