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把家都搬来了!”在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144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传媒机构在这里租用了独立工作间,成为奥运期间他们在中国的“大本营”,144家媒体的工作间被分在好几条“街道”上,街名以中国城市命名:“北京街”“上海街”“香港街”等,世界各地的媒体在这里成了邻居。
[人物]约翰(Johan Orrenios):瑞典快报(Expressen)记者,瑞典快报是瑞典主要日报之一。
[地点]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
14日早晨8点刚过,约翰像往常一样背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资料来到MPC。进门就是一个咖啡吧,有各种各样三明治、蔬菜沙拉、水果和酸奶,也有中国四川凉面。约翰要了一个三明治、两根香蕉、一杯卡布其诺咖啡,共45元人民币。
到MPC工作的八成以上是像约翰这样的外国记者,中文在这里很少听见。平时,他们要到各个场馆去采访比赛,写稿、发稿、参加新闻发布会,则大多数在MPC进行。此前一天,约翰早上5点来到MPC,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然后才赶回离这里20分钟车程的酒店。
约翰的证件上显示的是“文字记者”,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快、最集中地报道赛事,有时他不得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包括来到MPC与同行进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
中午到了,记者们陆陆续续走出工作间,开始享用午餐。在负一层的媒体用餐区,这里口味更多、品种也更丰盛:地中海风格、亚洲风格……随便你选。拿个盘子,要什么自己点,然后再端到收银处结账。法式洋葱汤5元钱、香辣番茄烤加吉鱼20元、烤羊腿25元……米饭免费,一般来说,30至40元能够吃得挺饱。尽管餐厅里一眼望去基本都是外国记者,但排队的餐台却是“亚洲风味”,白灼西兰花、香菇菜心,这些家常小菜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北京烤鸭”,用煎饼大葱包成卷,三只15元,大多数人一买就是双份,6只……因为工作节奏太快,记者们吃起饭来也是狼吞虎咽。吃完了再一溜小跑回到工作间继续埋头码字。
媒眼看媒
兄弟,比比大炮?
人都出去扫街打猎了
码字可是项硬活
麻烦了,不算漏稿吧?
美联社:豪租700平方米
二层的美联社(AP)挺高调,700平方米!在MPC的144家媒体机构中,美联社是最大的。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美联社和其他三家通讯社路透、法新、新华都可以免费享受400平方米的工作间,但显然不够。
美联社北京分社记者刘小姐说,她这些外国同事都是从世界各地的分社调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总人数达300多人,比上届雅典奥运会还要多出100多人。除了现场的记者、编辑、技术人员外,美联社还在北京就地雇佣了20多名司机,方便记者们随时出击。
路透社:
北京地图“吃个透”
路透社工作间的外观很“朴实”,几乎没啥张扬的装饰。里面可就显得花花绿绿了,正对着大门的墙上,一张中国地图、北京地图硕大无比,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这两张都是中英文对照的地图,而且“利用率”极高——上面已经被五颜六色的彩笔圈得“乱七八糟”,相比之下,北京地图被“描画”得更厉害,特别是鸟巢,被框在一个大大的圈里。几位摄影记者七嘴八舌介绍:“我们7月份就到这里来了”“大家来自世界各地,300多人呢,好多同事有的还是第一次见面,这得感谢北京奥运会!”
洛杉矶时报:
猛出奥运特刊
在论坛公司的工作间里,汇聚了旗下三大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都是发行量达数十万份的重量级报刊。门口的墙上每天变换着前一天的报纸刊样,前两份报纸每天都分别出版20多个版面的北京奥运会特刊,《芝加哥论坛报》还特地设计了一个中文“北京奥运2008”的刊头。8月13日的头版,三大报纸的大照片全部被“飞鱼”菲尔普斯占据。洛杉矶时报的记者Gary Ambrose热情地拿出厚厚一摞报纸刊样,热情介绍,他们这三份报纸在美国位列前几位,最近发行量再次上升。
新闻周刊:网上抢“时效”
工作间内,头发花白的记者Al Pryzbylkowskl正在电脑前忙乎。尽管新闻周刊是美国的老牌著名刊物,但是“周刊”在奥运会这样时效性极强的新闻大餐面前却不具备优势。不过,Pryzbylkowskl说他们自有办法,除了每周的综合性、分析性报道,每天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北京奥运新闻。说着,他还颇有兴致地点开网络演示起来……
日本共同社:有点神神秘秘
相对于欧美媒体机构的大大咧咧,日本就要“含蓄”得多。共同社、《读卖新闻》等日本媒体机构的工作间大多数都紧紧关着门,偶尔见到记者从里面匆匆忙忙地到走廊上的饮料机里拿瓶水,转身又进去忙碌了,门很快又被关上。据了解,日本的媒体机构对新闻的关注度不亚于欧美,他们都在MPC启用后的第一时间、奥运会开幕前一个多月就入住了。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