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年轻组合于洋、杜婧在女双决赛中,以完美的表现为中国羽毛球队摘取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
时间拉回至2008年6月23日,沈阳阴雨,我们为获得杜婧和于洋更多素材,一路辗转至鞍山市体校门前。正是这个生锈栅栏组成的大门,十余年前走出了两个挚爱着羽毛球的女孩——— 于洋和杜婧。
那天,我们终于如愿见到于洋、杜婧的启蒙教练王强以及她们的母亲。
启蒙教练:两个孩子很能吃苦
张强皮肤黝黑、高大魁梧,对于出自自己之手的当今羽坛名将于洋、杜婧,他甚是自豪。
1993年左右,于洋、杜靖先后到张强手下学习羽毛球,“那时候我还真没想到这两个孩子能打出如今的水平。”那时,对于张强而言,于洋、杜婧只是众多学员中普通的一员,“说实话,就基本条件而言,她们两个并不是当时最出色的。”张强说,“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于洋和杜婧的成绩都相对之前有了提高,这是她们苦练的结果,包括今天,于洋、杜婧能走上奥运会的圣坛,都是归于她们对羽毛球这项运动的执着。”
“那是一年的大年初三,下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多深。我知道可能不会有太多的人来练球。我在那等着的时候,杜婧的爸爸带着她一推门进来了,她家距离球馆有20多里路,坐车都要一个多小时,老杜是带着女儿走过来的。但那天我真的非常感动。”关于于洋,张强也有类似的回忆,“有一次下大雨,马路上的水几乎把自行车都没了一半,可于洋的父亲还是领着于洋过来了。”
杜婧母亲:走到哪,她都想着家人
杜婧和于洋的母亲操着地道的鞍山方言,言语间流露出对孩子的牵挂和自豪。“我奉劝你们家长,奥运会的时候都别来,你们来看比赛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和负担。”赛前李永波的一句话,再度坚定了于洋和杜婧的母亲不去现场观赛的念头。“就是李永波没有这话,我们也不去,去了孩子肯定受影响。我跟她们说,我不敢看,等比赛完了你们给我打电话。”
杜婧的家在鞍山市郊,不大的房子里,杜婧的辉煌层层叠叠地遮挡了四面的墙壁以及柜橱。“小杜婧每次出国都给我带点洋酒回来,那是从葡萄牙带回来的,那是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杜婧的爸爸拿起客厅壁橱上的酒瓶逐一介绍。各种洋酒的旁边,是杜婧所获奖牌的聚集地,他抚摸着排列紧密的奖牌,目光细细地扫过每一枚所绘制的图案。杜婧母亲在一旁说:“这孩子走到哪都不忘了给我们带点东西回来。”
于洋外婆:“脚印”贴出最珍贵的礼物
“每天晚上我跟于洋视频聊天的时候,经常听到小杜婧在旁边哈哈大笑,跟于洋打闹……这俩孩子关系可好了。”于洋妈妈说道。
在于洋房间电脑的上方,悬着一个壁橱,壁橱里面挂着数不清的奖牌,“那是于洋从小到大拿过的奖牌,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最近这两年拿的奖牌她还没拿回来,等回来我可能还要打一个新柜子了。”于洋的母亲说。
于洋的姥姥年近八旬,对她而言,小于洋是个无人可比的宝贝。“小于洋每次来电话,都问我身体怎么样了,想我呀……”
姥姥说,自己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于洋准备了一件最为珍贵的礼物,那是一本剪报。只要报纸上、杂志上有任何相关于洋的消息,姥姥就一定要剪下来,贴在一本厚厚的本子里,“现在这个本子越来越厚,已经贴不下了,小于洋一路走来不容易。”也许,对于于洋而言,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这里保留着的是在羽毛球这条路上踏出的印记。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