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白云区白水塘村外婆家,上百村民和谢杏芳的父母外婆一起观看女单决赛。谢杏芳夺得银牌后,大家依旧为她喝彩。本报记者王辉摄
张宁哭了。素来坚强的她,素来爱说爱笑的她,在2比1战胜谢杏芳、成功卫冕羽毛球女单冠军后,三度洒下热泪。
谢杏芳也流下了遗憾的泪水。她透露,自己在赛前曾大病一场,能打成这个样子已经很满意了。谢杏芳曾与未婚夫林丹许下誓言:“不拿奥运会冠军就不结婚。”与林丹一起筑造的美好愿望,她未能实现自己的这一半。
她流泪,只因苦尽甘来
张宁:是韧劲让我走过来
33岁“高龄”的张宁在昨日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决赛中,以2比1力克世界排名第一的谢杏芳,成功卫冕。她也成为奥运史上首个成功卫冕的羽毛球单打冠军。从战胜谢杏芳那一刻起,张宁三度流泪。每次的泪水都有着不同的意味。
夺冠一刻双手捂脸长跪痛泣
当谢杏芳最后一球回球下网,张宁张开双臂跳起,狠狠地蹦了几下,而在此之前的几分球中,她已每打完一球,都需要用球拍撑着自己弯下腰来喘气。之后她双膝跪地,用双手捂着自己的脸,让泪水在指间流淌。她最后的一点体能,都已经消耗在三局残酷的拉锯战中,她连像上届一样奔向教练庆祝的精力都没有了。
赛后,张宁说:“我那一刻的心情特别复杂,又想哭又开心,那蹦跳庆祝的动作其实是随心情发挥的,我四年前的雅典好像也是做了这个动作。看来我一激动,就会来这么一下了。”回顾之前走过的崎岖的冠军之路,张宁觉得,每场球都不好打:“其实每一场,包括第一场。法国的皮红艳,我觉得她也是比较难缠的,我最近些年输过她,也赢过她,但是奥运会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场也比较艰苦。最后一场对谢杏芳,公开赛经常输她。所以我觉得都太难了。”在打到第三局双方胶着在15平的时候,张宁在场上完全跑不动了,“那一刻真的有想过放弃的。但我作为33岁的老将,能坚持到北京奥运,坚持进决赛,我想就是我的韧劲让我走过来的。”
登上领奖台亲吻金牌再度洒泪
当张宁登上最高领奖台之前,她突然跑向观众席,向观众要了一面国旗。而当金牌挂在她胸前的那一刻,她拥抱着国旗,把金牌拿起来端详着,然后亲吻了一下。那一刻,她眼中又泛起了泪花,但笑容确是如此的甜蜜。
她说:“我上台的时候本来情绪挺稳定的,看到这个金牌的时候,吻了一下,又忍不住了哭出来了。”对比起两届奥运的金牌滋味,张宁觉得大不一样,“雅典那届是我第一次参加奥运,带着拿牌、冲金的信念去的。那个时候已经29岁了,没想到就拿到了金牌,那时候是单纯的兴奋和激动。然后在我还没有想好是否要坚持到北京奥运,就已经过去了两年了。因为在北京,我越来越感觉到家门前奥运的氛围,也越来越觉得应该坚持到北京奥运。”
在拿了金牌之后,张宁第一时间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电话里也照旧传来她熟悉的称呼:“大闺女呀,祝贺你拿了金牌!”然后是爸爸和弟弟的祝福,而丈夫于洋,则一直陪伴在球馆中,这个时候的张宁,觉得自己特别幸福,拥有了一切。
新闻发布会回首往事三度哽咽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张宁讲起“我这四年”的时候,她又忍不住哽咽起来。
作为一名老将,张宁在征战奥运前夕经历了膝盖积水和外界质疑的双重压力,只是依靠了一个信念支撑到决赛,那就是李永波教练在公布羽毛球队名单后说的:“张宁拿奥运冠军并不奇怪。”张宁说:“其实这句话对我感动特别大,我要谢谢李指导。那时候连我都不大相信自己能去奥运,能打进决赛,但教练给了我这样的评价,而且是在外界都不大信任我的时候,就冲着这句话,我就要打好,尤其是替中国队扫除每一个外敌。”
在她夺冠后,李永波又给了她一个更高的评价———“张宁能坚持到下一届奥运”。对此张宁也笑了:“这真的是不可能的,年龄搁在这。不过奥运后该干什么我都没想好,现在只想好好地睡觉、放假、陪陪家人。”
■特写
一场一痛哭一分一握拳
张宁进入决赛之路打得异常艰苦,首轮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淘汰年轻体能好的泰国选手波萨那,第二轮迎战去年年底曾击败自己的韩国名将全在娟;第三轮和法国名将皮红艳跌宕起伏地打满了3局。而在半决赛,张宁再次以接近完美的发挥,拿下了印尼新锐尤利安蒂。
对于一名33岁的老将而言,这四场战役每场都是生死战,每场都曾濒临失败的悬崖,但她一次又一次地顶了下来。每场比赛后她都哭了,把自己遇到的痛苦和压力发泄出来。
一开局张宁就显示出拼死一搏的势头,相反谢杏芳有些患得患失的紧张,张宁一直以一分优势领先,中场以后逐渐将比分拉开,21比12张宁轻松取胜第一局。第二局谢杏芳调整进攻节奏,年龄的优势在最后一场球赛中逐渐体现出来,谢杏芳坚持和张宁拉多拍,就是想用自己的体能“拖垮”对手。连续的恶战和紧张耗费了张宁的体能,但经验丰富的她,并没有因畏惧打第三局而在次局拼死一战,反而在第二局的尾段调整呼吸,缓解自己的极点。21比10,谢杏芳扳回一局。
第三局张宁又转回了自己喜欢打的逆风场,而且经过了第二局末段的喘息,她又恢复了卫冕冠军的霸气。11比6,张宁以大比分领先交换场地。正当大家以为胜局已定的时候。谢杏芳也开始了最后的爆发。交换场地后张宁还是受风的影响,球不时出边线,谢杏芳这个时候抓住机会把比分追成了16平。
此时的张宁,再度出现极点的问题,要依靠球拍支撑勉强地弯下腰来喘气,连走路也一瘸一拐的,这时她也第四次绑紧了膝盖上的绷带。最后的5分,是双方意志的较量。17比16,当张宁拿下一分后,她高举起紧握的拳头,为自己打气,全场的观众也被她的这种意志力所感动,给予了她雷鸣般的掌声。从这一刻开始,张宁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重新充满了斗志和充沛的体能,她在球场上奔跑着,挽救每一个几乎落地的球。每胜一分,她都宛如得了冠军一样握拳呐喊为自己鼓劲。最终,随着谢杏芳回球下网,张宁以21比18,卫冕了奥运羽毛球女单冠军。
■主帅点兵
李永波:张宁赢在一口气
看着自己两位得意弟子在争夺奥运金牌,李永波看这场女单决赛看得特别安心,赛后他简单地点评了比赛:“张宁就赢在一口气上。”
李永波说:“感谢两位即将退役的老将,给我们献上一场如此精彩的对抗。她们精彩的演绎,将会为之后很多年的女单选手们留下一部精彩的教科书。”对于两位弟子的发挥,李永波感慨地说:“真的很不容易,一个是33岁,一个也28岁了,她们今天在赛场上的坚持和拼搏,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演绎了。”
对于两人的对垒结果,李永波点评说:“主要的差距还是在意志上,谢杏芳输了一口气,张宁有比她更强烈的夺冠欲望。”
站在颁奖台上的三位女单选手,尽管中国队包办了前两名,但两人即将要退役了,那败在印尼队小将尤利安蒂拍下的卢兰,究竟能否支撑起中国队女单的大梁呢?“21分有很大的偶然性,一场比赛的结果不能说明什么。现在队中有1985年后出生的女单选手有差不多10人,包括了卢兰、朱琳、王仪涵等人,她们只需要一年的锻炼,就能接上班了。”
对于两位老将的退役,李永波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这个不是我想挽留就能留下的,最重要是她们自己的态度,只要她们愿意留下,我一定尽全力配合。”
她流泪,只因功亏一篑
阿芳:希望林丹可以夺金
素来有“冰山美人”之称的谢杏芳,昨天从领奖台下来后,迅速走过了混合采访区,红着眼睛躲进了运动员休息室。而休息室外的志愿者则焦急地一边阻止记者拍照,一边到处去找纸巾。哭了好一会后,谢杏芳才稳定好情绪,重新冷静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
在总结昨天比赛的得失时,谢杏芳说:“这场球大家都发挥得很出色,其实谁赢谁输都很正常。但毕竟拿不到金牌,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希望林丹在男单决赛中能拿金牌。”她觉得自己主要还是在速度上没有张宁快,被她压住来打。对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计划,谢杏芳表示:“四年后我没考虑再参加奥运会了,毕竟我的状态、体能和年龄都不允许我这么做。而我和林丹的事情毕竟是私事,我不想在这里讲。”
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当记者问谢杏芳最想说的一句话时,她又再度控制不住情绪,流着眼泪说:“我想说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今天觉得自己尽力了。我来奥运的目标就是不想让自己遗憾,我觉得我已经没有遗憾了。”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多坚持一届的时候,谢杏芳已经有点泣不成声了,“其实我一直没有过多地向外界讲我的伤病。但我的身体我自己和我的医生都知道,我的体能不允许我再打下去了。为了这届奥运会,我也忍受了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再坚持下去,真的好累。”据了解,谢杏芳在公布名单前患上了带状疱疹,但她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继续训练。但毕竟是赛前备战的关键时刻,一周不训练,对她的状态还是会有大的影响的。
当记者询问起这个事情时,谢杏芳才透露:“是的,在开赛前不久我还大病了一场,当时心里特别焦虑。但开赛以来我的心态一直保持得比较平静,能打成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家乡连线
广州街坊亲戚为杏芳失金扼腕
这面金牌
属于中国就可以了
虽然12时才开始比赛,但在谢杏芳的出生地、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白水塘居委会的篮球场上未到10点就挤满了要为阿芳加油的父老乡亲、左邻右里。这些从小就看着阿芳长大的亲友把同和街送赠的大电视搬出来,拉起了一条条“谢杏芳加油”“中国队加油”等横额,孩子们还早早地到各家各户派送小国旗和奥运会旗。就连阿芳81岁的外婆也在亲戚陪同下来到了大电视机前。
【经历】
差点转行改打乒乓球
谢杏芳从小就体质羸弱,常常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不过,她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比如说灵活、协调性好,接受能力强等,都可以弥补她在体能方面的缺憾。”同样坐在电视机前打气的谢杏芳启蒙教练陈国良感慨地说,体质比较弱、体能比较差一直是她的“弱项”,估计与她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有关。“但也正因为家里环境不好,磨练了她顽强、独立思考能力强、有志气的特质。”
谢杏芳7岁开始练习羽毛球,由于身体条件不尽如人意,所以一直十分勤奋而且执着,20年来,只萌生过两次退意。“第一次是在她才练了半年的时候,我怕影响她读书,以后不好找工作,出不了成绩就养不活自己,所以是我想让她退的。”阿芳的父亲透露,后来再看她的学习成绩也还一直处于中上位置就让她继续训练下去。第二次是训练两年后,阿芳主动问他“爸爸为什么你要送我去练羽毛球,这个(运动)很辛苦,为什么不送我去打乒乓球”。“但当时阿芳读的滨江一小并没有乒乓球教练,所以我们就让她再坚持一下。”
想不到一坚持,就是20年。
“这些年她还是像以前那样孝顺,每个礼拜天放假,晚上就固定打电话回家,让我们还有她外婆逐个接电话,讲完了才收线。”芳妈妈说,孩子无论去到哪里都会惦记着一家大小,每次回家全家上下包括启蒙教练都会收到礼物。
【鼓劲】
同和街坊当起“场外指导”
从一开赛,同和街内为阿芳打气的声音就未曾断过:“大声点,再大声点,芳姐在北京都能听得到。”不止一个大人如此“教育”孩子;“杀、杀、杀……”无数乡亲给阿芳当“场外指导”;“哎呀!不怕,还有希望!”亲友们未曾放过每一线希望。
每一次拍打,每一回救球,每一个失误,每一轮强攻,家里几十号亲戚以及周围数百村民的眼球、语言、情绪都随着谢杏芳的转动而自动切换。
最后的赛果,有人叹息,有人掩面,但谢杏芳的家人依然为女儿打气,并表示晚点的时候会给阿芳打电话送去家人的温暖。“尽了力就可以了。我们相信阿芳是尽了力去打球的。”父亲闪着泪光说,“而且这面金牌只要属于中国就可以了,同样令人欣慰。”而对年近28岁的女儿会否再拼一次奥运会,一圆奥运金牌梦,一家人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是孩子的选择我们都会尊重”。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