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举重运动员试举完毕,就有一台“加重机器”启动——一报出公斤数,加重员脑子里马上反映每片杠铃的颜色和重量,决定出要加几片杠铃。女生撬起杠铃杆,一名男生负责加减最重的大片杠铃,一名男生负责小片杠铃和卡上卡子。
整套加重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在10秒钟之内完成。
每逢举重比赛,4男1女5名正襟危坐的加重员随时待命。他们衣着整齐,就连白手套都是一尘不染。5名加重员分工明确,如果只需少量添加重量,则通常由两人上台完成。如果需要更换杠铃片,则5人齐上阵。先完成任务的加重员跑下举重台后,站在自己的坐席前等候同伴,待全体站成一排后,中间的人会轻声发出“坐下”的口令,再同时坐下。
加重员的工作量很大,每人一次上场更换杠铃片来回距离40米,一场比赛下来要往返200次,总距离要8000米。有时每人一天要负责两场比赛,从场下到场上往返总距离会达到16000米。
北京奥运会加重员一共10人,分男子比赛组和女子比赛组,这10人都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本科生,专业就是举重——除了运动员之外,他们在电视转播的画面中镜头最多,所以选择举重员的要求是:身材标准,动作协调,面相庄重。
“他们代表着中国青年人的形象,我们当初选人时,就有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说身高都要在1米65到1米75之间,要能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北航举重馆竞赛团队的李恩福老师说,“从实际效果来看,他们做的非常出色。很多人看不出来他们是练举重的,他们的形象非常阳光。”
即便本身的专业就是举重,这10名加重员也在赛前接受了长达三个月的严格训练。
“他们的工作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不能出现一丁点儿差错,每片杠铃的颜色和重量都要烂熟于心。”李老师说。
另外他们还要接受同样严格的形体训练,因为他们算是一种“形象工程”。“普通人不可能保证在台下挺胸抬头直直坐一个半小时,但他们必须做到。”
一场比赛下来,加重员搬动的总重量大约接近20吨——这让加重员结束每天的工作之后感到“比参加训练课还累”。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