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8月19日,搜狐与南方报业集团、奥一网共同邀请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场馆主任赵健光临奥运第1直播室第十一期节目,跟网友聊聊奥运会的一大主题——反兴奋剂。
兴奋剂名称从何而来,兴奋剂是如何影响运动员成绩的?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的400米希腊田径包括自行车运动员之前国际上也有一些先例,大家知道这是高发的两个项目,但是之前射击好像比较少,甚至披露出来之后大家觉得射击运动员还需要服用兴奋剂吗?
赵健:也是会涉及到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当然国内偶发,有时候某一年可能会有,这种情况比较少。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有统计,每年全球实验室检测的药品里面,β2阻断剂这类药物的阳性数量也是不低的。这类药物其它项目可能不会涉及到,因为它的作用正好和这个项目的特点和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特点相反,比如说我们很多项目需要高心率,提高兴奋度,但是使用这类药物正好相反,降低血压,心率减慢。但是这种特质可能被一些项目的运动员拿来使用,比如射击运动员的心率对于他的准确率还是很有关系的。
主持人:兴奋剂不光对运动员起到所谓的兴奋作用,比如EPO这些肯定是真的起到激发潜能的作用。
赵健:EPO其实没有兴奋作用。兴奋剂这个词最早来源是早期涉及的药物里面主要以中枢神经刺激剂为主,像苯丙胺这类,早期自行车运动员服用,还发生过死人的事情。大家觉得这类药物都有兴奋的作用,所以给一个外号俗称兴奋剂,后来随着药物的发展,很多药物根本没有刺激神经的作用。比如大量的类固醇药物或者EPO这些东西对神经系统没有什么影响。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