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大幕落下,江苏健儿创历史地夺取了8枚金牌,令人惊叹,而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有另外一些江苏人,他们同样用自己的方式辛勤工作,为北京奥运争光添彩,他们同样也赢得了奥运“金牌”。
一天只睡4小时
奥组委的江苏人苦中有甜
“这是难得的一次经历,酸甜苦辣俱全。
林峰说,“尤其是前10天,篮球比赛时间每天从早上9点直到夜里24点,所以我们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能结束,每天的睡觉时间只有4个小时。”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工作时间,林峰和他的同伴们是早有准备的。“在比赛前我们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了。”林峰说,“因此之前2个月我们就开始保持锻炼了,比如说在馆里打篮球,和裁判们一起跑步,所以身体还熬得住。”
艰难的日子终于熬过去了。随着比赛的深入,场次越来越少,林峰他们也越来越轻松了。“现在时间有了,可是前面已经落下毛病了,晚上能睡也睡不着了。呵呵。”林峰笑着说。
篮球比赛是奥运会最热门的比赛项目,东道主中国队和美国梦八、西班牙、阿根廷等拥有众多NBA球星的球队,都广受球迷追捧,比赛也打得精彩纷呈。可是对于林峰他们来说,这一切不是享受,反而是一种“折磨”。“我们可不能好好看球的,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紧张得不得了。”林峰说,“奥运会比赛嘛,大家都紧张,包括裁判,例如有时候6号犯规就被吹成了9号犯规,我们就得赶紧纠正这些错误。”不仅在比赛时要绷紧神经,平日里也不能好好跟明星们“亲近亲近”,林峰告诉记者,团队惯例很严格,对于大牌明星们,“不准围观,不准拍照”,更别提索要签名了,“谁违规就立刻没收证件”,所以“大家都很注意这个”。
林峰的工作正是那些在奥组委各团队工作的江苏人的缩影。像女子曲棍球竞赛团队的信息主管张晓燕就告诉记者,她每天睡觉也只有5个小时左右,“我现在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上一觉。”张晓燕说。跟林峰一样,张晓燕和她的团队还将在奥运会结束后立即转场,参与残奥会的准备工作。等待他们的,又是新一轮的“鏖战”。
辛苦自然辛苦,但是林峰他们却同样感到欣慰和快乐。“这次篮球比赛的所有球票都卖出了,球馆场场爆满,气氛非常好。”林峰说。而作为沙滩排球场馆团队竞赛主任的曹宇则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NBC转播女子沙排决赛在美国创下了36%的收视率新高,而且60分钟比赛没有插播1分钟广告。”看着自己服务的比赛项目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林峰、曹宇他们都觉得非常自豪。
徐宁、余俭、李博、魏勇、彭丽娜、钱茜、周昱……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江苏人还有很多,他们都用自己的汗水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奥运村“楼长”
让日本运动员有家的感觉
“我服务的是运动员村D5栋,有216个房间,每个房间2个床位。这栋楼住的是日本代表团,我经常遇见北岛康介和福原爱。”奥运村“楼长”、来自江苏江阴的屠燕说。今年30岁的屠燕,从事酒店管理已有11年时间,“村里的每栋楼,实际就是一家高规格的酒店。”
今年5月初,屠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刚上小学的儿子,来到北京奥运村里“开荒”。当时奥运村工程刚刚结束,楼道里的栏杆上落满了石灰、水泥点,屠燕就带着志愿者们用手指一点点抠下来,半个月下来,大家的指甲都磨得不成形了。“奥运村的卫生要求比星级酒店更为严格,”屠燕说,“房间家具的每个死角,每天都要清理地一层不染。”楼里的36名服务生,全是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擦地板、扫厕所,很敬业也很能吃苦。
8月初,日本代表团入住奥运村,当天就收到了“惊喜”。那天,日本女排一名队员过生日,屠燕提前将生日礼物送到了她入住的房间,一条苏绣手帕、一个中国结、一双筷子和一张小贺卡,都是小礼物,日本姑娘却感动得不行,说没想到离家在外,还有人记得她的生日。“奥运期间,楼里每位过生日的运动员都会受到我们的礼物。”屠燕说,“这让运动员们住在这里有些家的感觉。”
每天早上7点坐上班车工作到下午6点,屠燕这3个多月里没休息过一天,遇到开、闭幕式还要加班到凌晨,等运动员全部回房间后才能离开,“那天人员进出比较集中,水电集中供给,害怕出问题。”实际上问题没有出现,“因为前期准备充分,经过三次大型的设备测试,所有房间水电打开满负荷运做,即便当时有什么小毛病也都及时处理了。”
日本代表团的奥运村负责人对于屠燕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是,高标准、严要求。”屠燕也从日本代表团身上也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房间里电器设备的说明是中英文两种,而日本团先期入住的人员将所有说明翻译成日语,电梯里也贴了日语版的奥运村地图,在日本运动员可能去的地方,他们都做了标识。”
如今,离开家已经3个多月了,完成任务要等到9月20日残奥会结束。“能为奥运服务,我觉得很荣耀,家里也挺支持的。”屠燕说,儿子开学就上二年级了,现在只能电话里跟儿子聊天,本来想接儿子来北京玩,苦于没有时间陪他所以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蹲守水坝25天
孙浩凯锁定天边“那朵云”
“我现在大兴的水坝上,这儿空旷没阻碍,更适合移动气象雷达车预报!”8月24日傍晚,还有几小时,北京奥运会即将圆满闭幕,南京724所技术人员孙浩凯依旧在偏僻的京郊忙碌,坚守到最后。
“7月15日来京准备了一下,7月31号正式抵达大兴气象局,接下来一直在忙。” 25天来,孙浩凯大半时间,吃住在七二四所为奥运专门研制的移动雷达检测车中,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咱这套系统首次露面,就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它以咱们所研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加装卫星通信和自动气象站等设备组成…….”提起这套全国领先的科研设备,孙浩凯语气中透着淡淡的骄傲,“有它帮忙,我们就能每天持续向国家气象局传输详细的奥运场馆及周边地区的气象探测数据和预报,还可以指引消云增雨火箭设备,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与利用作业。”
为奥运服务的这段日子,孙浩凯所有精力用于锁定天边“那朵云”,“叫对流云,它对降雨起到关键作用,象开幕式那天,我们的仪器在下午监测到云层突然开始密集,并迅速向鸟巢方向移动,这意味着接下来很可能暴雨,我们采集的数据当即就传到了国家气象局,不一会儿,仪器就现实云层开始消散,那是气象局迅速采取措施了,当晚,开幕式没有下雨。”
一上车,安好卫星通讯天线,就盯着仪器看;持续的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忙完一回宿舍,孙浩凯就累倒在床上,“一动都不想动”;人在北京,却远离奥运场馆,一场赛事也没法看,“看电视的精力都没有”。
就这样,每天守着机器看云“读天气”,看似枯燥的生活,才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孙浩凯“甘之若饴”:“能帮忙确保奥运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看不到比赛,一样开心。”
而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南京七二四所这套移动雷达探测系统,又将与通讯指挥车等设备合并,组成我国气象应急8个分中心的第一个。
陈文建为奥运会做汉堡
感受食品安全严格保障
在北京为奥运会服务的江苏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奥运会做着自己的贡献。30岁的南京小伙陈文建也是其中之一。
与他在奥运村工作的同伴陈晨相比,陈文建的工作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和明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但是他却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在荣光的背后为北京奥运会尽心尽力地服务着。陈文建的工作看似简单,作为麦当劳奥运经理的他主要负责在后场制作汉堡。但是,能到奥林匹克公园来服务,他是接受了专业技能考试、奥运知识考试、英语水平考试等多项考试,通过层层筛选才实现的。“奥运期间,在奥林匹克公园北餐厅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一家中等麦当劳餐厅一个月的营业额。”陈文建说。由此,我们也能想见陈文建他们的工作量有多大。
而给陈文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工作有多么辛苦,而是奥运会对食品安全要求之严格。“我们每天的产品都必须留样以备检查。”陈文建说,“每天运送原材料的车辆都装有GPRS定位系统,出发时由公安部门签封,中途不得有任何停留,在接货时也必须有公安部门及相关检查人员在场。”
事实上,不仅仅是麦当劳的餐厅,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供奥运人员食用的食品及原材料都是经过严格检查的,这也确保了奥运食品的安全,使得人们能够享用到最好、最美味的食品。
仲满教练奥运赛场做“琐事”
张双喜为击剑裁判叫好
“能作为奥运裁判见证仲满拿到奥运会的金牌,我真得非常高兴。”作为奥运会击剑裁判的江苏籍教练张双喜在谈到参与北京奥运会工作的感受时开心地说。
在江苏队,张双喜是仲满的教练。可是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仲满是中国国家击剑队的男佩队员,而张双喜则是一名裁判员。有过两次击剑世锦赛裁判经历的张双喜这次被奥祖委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工作——负责场内竞赛组。“因为在之前的好运北京测试赛上,奥组委发现,在临场检查器材、组织运动员入场等方面比较混乱,因此在奥运会期间特别设立了这样一个部门。”张双喜介绍说。虽然不是担任现场执法,但是张双喜却把那些看起来很“琐碎”的场外工作做的井井有条,“这次北京奥运会击剑的整体组织工作质量非常高,各部门连接和细节的协调都超过了以往两届世锦赛。所以我虽然很累,但也很开心。”张双喜说。
对于本次奥运会的击剑裁判工作,张双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把这次的裁判工作归结为三点:“很职业、很准确、很公开。”他还举例说明,例如,这次奥运会裁判每次上场前裁判长都会组织大家开会,就当场比赛的情况做详细交代;至于执法哪场比赛,裁判往往是在比赛开始前20分钟甚至5分钟时才接到通知;此外在关键判罚上,裁判会反复核实鹰眼,以保证判罚的公正性。“这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张双喜说。
在谈到裁判更职业的问题时,张双喜还透露了这样两个小故事。执法仲满男子佩剑个人决赛的主裁判是张双喜的好朋友,同为国际A级裁判的意大利人马尔科·谢斯托。比赛结束后的当天晚上,张双喜和朋友们到下榻宾馆旁的酒店吃饭,恰好碰到了马尔科也正跟其他裁判一起在就餐。心情不错的张双喜当时就表示,要为马尔科他们那一桌埋单。然而,马尔科立即表示,“今天不行,因为今天仲满拿到了冠军,明天吧,明天你请客。”张双喜感慨地表示,“这件小事也说明了马尔科是一位很正直很职业的击剑裁判。”而巧合的是,在女佩团体决赛时,马尔科又是当值裁判。比赛结束后在休息室里,张双喜看到马尔科后背的衣服全都潮了,“要知道,击剑馆的空调很冷,他却汗流浃背。由此可见,虽然作为欧洲大牌裁判,但马尔科的工作是多么的认真和仔细。”张双喜说。
也正是有了更公正更职业的裁判,才使得本届北京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几乎没有出现什么争议,运动员们也都展现出了高水平。这让张双喜也感到很欣慰。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 孙璐 倪敏 吴旭渤 (晨报北京专电)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