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8月30日奥运专电 题:不同的火炬 一样的激情
新华社记者彭勇
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30日早上7点半,记者赶到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的广场时,这里已是一片欢腾,威风锣鼓敲了起来,欢快的秧歌扭了起来,旗帜如云,欢呼如潮。在深圳市福田区残联工作的曾建高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小旗,他告诉记者,因为要观看起跑仪式,他激动得一晚都没有睡着,早上5点就往莲花山上赶。“我1984年从西安来到深圳工作,亲眼见到特区从一片荒地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曾建高说。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深圳的经济规模已由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残疾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据统计,深圳市共有残疾人13.47万人,占总人口的1.6%。深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在广东省率先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上午8点,第一棒火炬手、深圳籍田径运动员刘虹从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手中接过火炬,开始传递。刘虹在此前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获得第四名,这也是她个人的最好成绩。“能参与残奥会圣火的传递,我感觉非常荣幸,”刘虹说。
8点30分,残奥圣火经过转场来到“锦绣中华·民俗村”继续传递。为表达移民城市深圳56个民族兄弟姐妹喜迎残奥圣火的喜悦之情和对残奥会的美好祝愿,民俗村的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2008个风筝,让这些彩色的精灵在特区上空迎风飞舞。
火炬手苏丽平是深圳残疾人网站的站长,这个1996年因车祸而高位截瘫的女人,在灾难面前没有消沉,康复后自学起电脑,到深圳残疾人网站当起了义工,帮助近百对残疾人喜结姻缘。“在我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社会的关爱,现在我也要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苏丽平说。
上午9点30分,经过1个半小时、3.5公里的传递后,最后一棒火炬手沈建平接过火炬,在民俗村的百艺广场点燃圣火盆。这位“全国优秀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表示:“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我们残疾人的幸福生活。今天能够亲手点燃圣火盆,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全体深圳残疾人的一大步。”(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