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0日奥运专电题:细节+人文
——从奥运村到残奥村
新华社记者张寒、高鹏、汪涌
奥运会闭幕,残奥会登台。
轮椅存放区与触摸版的“鸟巢”“水立方”
在残奥村餐饮副总经理崔勇看来,要让“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必须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在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运动员餐厅,25天前于奥运会期间参观过这里的记者发现,很多细节都发生了变化,座椅的密度明显降低,行走的通道更加宽敞,取餐台有的降低了高度,有的则干脆拆除,而原本设置了运动员风味餐厅的东南角则空出了一大块场地。
崔勇告诉记者,原本能容纳5000人同时就餐的这个餐厅,为了方便残疾人运动员,搬走了1000多把椅子以使用餐环境更舒适,将取餐台降低约10厘米以方便轮椅运动员取用餐点,有的则干脆拆除,好让运动员可以直接驱动轮椅到餐柜前,而餐桌则是从奥运会期间沿用至今的,原来这批桌子最早设置时就考虑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要,高度全部低于85厘米。
至于搬走运动员风味餐厅所空出来的大片场地,其实是专门辟出来为就餐者存放轮椅用的区域。崔勇说,很多运动员就餐后会直接奔赴赛场,这时他们的陪同人员会同时携带竞赛用轮椅,有了这个存放区,运动员就能临时甩开这个负累,坐着生活用轮椅去吃饭了。
在距离轮椅存放区不远的餐厅南门,几个精致的场馆模型会第一时间吸引所有入场者的目光。它们中有金光灿灿的“鸟巢”,有光影错致的“水立方”,还有与“鸟巢”钢架结构别无二致的局部模型,每个模型前都有详细的盲文说明。
崔勇随手掀起“鸟巢”、“水立方”的“盖”,一排排比米粒还细小的缩微版观众席座椅、游泳馆跳台历历在目,原来这是专为盲人运动员准备的触摸模型。
硬件之外,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接受了特别培训,比如在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帮助前先要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很多残疾人其实生活能力很强,以平等的态度相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崔勇解释说。
除了以上变化,残奥村运动员餐厅的供餐规模与奥运村相等,也同样是24小时服务,菜单同样是8天一换,而由于9月2日开始恰逢穆斯林的斋月,这里还将特别加强夜间的供餐服务。按照崔勇的话说,和奥运会时相比,残奥会的服务只会更精彩。
中国技师与北京残奥会的特殊遗产
作为北京残奥会的轮椅假肢维修合作商,奥托博克健康发展集团的工作人员30日上午10点刚下飞机,短短半天时间,已经装配好各种设备,接待第一个前来维修轮椅的残奥会运动员了。
德国人舒曼介绍说,残奥村的这座轮椅假肢维修中心只是北京残奥会期间的十余个维修场所之一,为了这次残奥会,他们公司选拔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名技师,为这里的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从零部件到维修过程的全方位免费服务,且维修数量不封顶,有多少需求就提供多少服务。
作为雅典残奥会赞助商,拥有丰富残奥会服务经验的该公司还将为北京残奥会留下一份特殊的遗产。他们首次在举办国当地选拔、培训技师,由中国残联推荐的50名中国技师成为这个项目的受益者。
说起维修中心的条件,舒曼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中心的规模与往届“不可比”,因为他们完全没想到残奥村会提供这么好的位置与设施。残奥村运动服务部医疗卫生处处长甄小珍则表示,维修中心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持续到晚上11点,和综合诊所的开放时间一致,而且和后者一样,一旦有“急诊”,这里的维修工作将通宵达旦。
居住设施“无障碍”更要方便安全
和奥运村相比,残奥村的接待任务是奥运会时的一半,然而,从约15000人到7383人,入住率的降低并没有使残奥村的运行标准降低。
在拥有42栋6层和9层公寓楼的残奥村生活区,为了让残疾人运动员的出入更便捷,每栋公寓只使用1到3层;在公寓内部,每个床位的床头墙壁上都安装了红色紧急按钮,有应急专项服务小组人员24小时值守;很多生活细节也被一一考虑周全,开关和挂钩的高度都降低了,无障碍的淋浴区里增加了浴凳、洗手池,马桶两边安装了扶手架,大袋擦手纸和生物垃圾袋则在卫生间和卧室均有配备。
30日上午刚刚入住残奥村的墨西哥标枪运动员路易斯·阿尔伯托告诉记者:“这里的一切都好得超乎想像,住宿条件很舒适,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也很流畅,我对北京残奥会充满期待。”(完)2008/08/30 20:18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