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民运会比赛最后一天,四川代表队在马术上赢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成绩不输上届,是四川代表团里成绩最突出的团队——
□本报记者 黄里
9月17日,贵州省体育训练基地阳光灿烂,一排排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马匹高大、修长、毛色在阳光下透着油亮的光彩,而拥有这些马匹的西藏、云南、内蒙古和新疆的选手,引得贵阳观众啧啧称赞。
比赛已进行了两天,四川队参加的是射击、射箭和拾哈达的马术三项比赛。“上届我们拿了射箭赛冠军,拾哈达也只在速度上输了一点,取得了第二。”赛场边,四川马术队教练甲央夺尔基对记者马匹不好而影响成绩的担心毫不在意,“我的孩子们对马术的热爱是天生的,他们与马的配合有天然的优势。”果然,几分钟后,21岁的朴瓦甲骑着他的“褐色”,在110米排有20根洁白哈达的马道上,风一般掠过,只用8秒就取下19根哈达,而落下的一根哈达是因马蹄太急踩住了。
很少有人知道,四川队的9匹马,只接受了三个月的训练,而且驭马手都是来自牧区的小伙子。三个月,就能把一匹草原马训练成能比赛的马,有什么秘诀?老教练甲央夺尔基讲得轻松:“气味。”每天和它一起生活,给它喂草料,为它刷洗身体,慢慢地,马与人就融合了,“这叫肢体语言的交流,其他人是不容易靠近它的。训练的方法很难用语言的描述,要让马儿跟着人的节奏跑动,既要快,又要适应马手弯腰和各种射击动作,只能靠两者的默契。”
老队员供穷透露了他们成功的基本条件,“最大的保障是因为马和马手都生活在草原,流淌在血脉和基因里的东西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赛后,这些已经有些专业素质的马匹会留在红原县的赛马场里,而朴瓦甲和同伴们则会回到他生长和热爱的草原,继续一个牧民的生活。许多家乡人算了一个账:参加民运会,损失太多,因为这个季节,留在草原上,仅靠采草药就能挣到四五万。不过,在甲央夺尔基和朴瓦甲心里有另一个算法:在四年一次的赛会上,展示草原牧人文化,展示自然训马的成果,毕竟机会难得呀。
(本报贵阳9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