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 > 奥运新闻 > 奥运城市 > 奥运城市青岛

青岛打造“市井大院” 怀旧复古成改造主旋律


  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字路口,穿过圆拱形的长长的门洞,眼前是小巧的庭院、雕花木制回廊、红色的木制旋转楼梯。再往里看,密密匝匝的小楼比肩而立,各式各样的回廊相互掩映着委蛇绵延,将人引进小巷深处——

  穿白衣的店小二吆喝着店里店外地上酒上菜。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和还有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卖的锅饼、炉包、馄饨、豆腐脑举市闻名;茶楼小戏台上穿着精美古装的地方戏演员正在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这里的书场一个接一个,以说书人的名字命名,各门各派的说书人打擂台似的卖劲地说着,台下听书的人肩碰肩、脸碰脸、人挤人;弥漫着各种食品香味的小街上,民间艺人一展拿手把戏,有掐泥人的、有踩高跷的、有变戏法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红灯笼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起来,随风微摆,小街上的人流达到最高峰,热闹才刚刚开始……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你说的是中山路上的劈柴院?你是不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

  正好相反,我是穿越了时空隧道提前来到了2008年5月1号以后。那一天,将是劈柴院改造后重新开街的日子。从那以后,劈柴院将逐渐恢复五十年前的光景,消失的一切将一个个再回来。

  回望五十年前的劈柴院

  也许您会问了,“五十年前的光景?谁还记得?”

  为此,我们请来本地文史专家王铎来描述一下当年的劈柴院的生活画卷——

  一进劈柴院的大门洞,先拿几吊铜钱买个竹制卡片,这竹片相当于今天快餐厅里的一卡通。进了劈柴院,小竹片是“万能的”。男人们可以去听书,院里光听书场就有十七八家。女人们可以去看电影,当上海人还不知道电影是啥东西时,青岛人已经可以看到从欧美进口的大片了,只是没有配音,台上有个剧情讲解员,片子放到哪,就讲到哪;小孩子可以直奔小人书租赁摊。中间饿了怎么办?没事,院里有叫饭服务,一会功夫保证热腾腾地给你送来。这时,你一边喝啤酒、吃烤肉、啃肉包子一边接着听书、看电影、看小人书。回家时,顺手买上一斤“劈柴院糖果”、“劈柴院甜点”,大院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小作坊,前店后厂地自产自销的“劈柴院特产”……

  曾经在青岛档案馆五年如一日、一天工作八小时研究青岛档案,围绕着青岛历史民间采风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王铎说,当年的青岛人一说起“劈柴院”就两个字“热闹”。这“热闹”绝不是单纯“吃”出来的。劈柴院的门面房是各色酒肆和风味小吃店,但大院“套”着的二十多个里院,都是书场、戏台、杂耍摊、小商品集散地、小作坊……从本质上说,劈柴院是一个“市井大院”,它是青岛码头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传统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集合体。

  读到此处,也许您会说,时过境迁,房子破了,可以修复,但文化消失了,还能失而复得吗?半个世纪过去了,劈柴院里的码头文化被遗忘了,市井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淡薄了,戏曲文化消失了。老的西洋文化找不到了,新的西洋文化并没有走进来。留下的只有商业文化和餐饮文化。但如今商场、餐馆无处不在,在商业和餐饮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丧失了文化内涵的劈柴院还有多少竞争力呢?

  不错,问题的实质正在于此。今天,劈柴院之所以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因为劈柴院里独具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消失了。今天,要想恢复劈柴院的往日的辉煌,说到底要重振劈柴院曾经的物质和精神内涵。

  复兴文化传统不是天方夜谭

  您一定去过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济南的大观园,您敢说那里的红火不比五十年前吗?五十年前的青岛劈柴院可以与以上各处相提并论,为什么别的城市有能力复兴传统文化,咱青岛就不能呢?且不说上述闻名遐迩的去处,北京北海边上有个不算太大的四合院,天天从晌午到午夜被高中低档各种小轿车围个水泄不通。在那里,食客一边听着评弹一边品尝风味小吃,人们追求和享受的就是那种久违了的“感觉”。一个不知名的四合院能运作到这种盛况,青岛有百年历史的劈柴院也应该有复兴之日。

  当劈柴院改造的消息见诸报端,有网友发帖子评论说:“房子都破旧得住不得人了,还有什么修头,不如干脆推倒重建。”一些仍然住在劈柴院内的居民更是企盼像全市其它许多旧城改造中获益的居民一样,用十平方米年久失修的破旧房间换来崭新的楼宇套房。

  是啊,当我们走进劈柴院居民家中亲眼目睹老居民们尴尬的生活现状时,心中更是充满了理解。但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着眼,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计出发,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种眼光与胸怀。

  王铎这样解读劈柴院的建筑价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的独特个性或特征,是建筑艺术和审美价值的直接体现形式。如果说建筑风格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北京的天桥是“老北京”的活化石;上海的大世界是海派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南京的夫子庙再现了“庙、市、景”合一的明清风格——而从青岛的劈柴院,我们可以回望这个城市的殖民史和移民史。劈柴院是旧青岛典型的里院建筑,同时还具有浓郁的江浙民居情调。所谓里院,是欧洲洋行、货栈与中国四合院的结合体。而劈柴院与普通的里院不同的是,劈柴院最早是江苏商人按江浙民居再结合青岛里院特色建的。院里狭窄的道路、比肩而立的小楼、江南水乡特有的木质大门、房间的布局大小等等无处不体现着江浙民居特色。到劈柴院,人们可以领略到青岛的殖民历史和移民城市的特色。这正是劈柴院破败的外表下所蕴藏的不可再生和复制的文化价值。

  每一个走进今天破烂不堪的劈柴院的人都能看到:今天,后建的违章建筑和原有的古老建筑混在一起。违章建筑的粗糙墙面、杂乱屋顶和陷阱般的杂物堆遮掩了古老建筑原有的细致的木楼梯、雕花的檐头和山花、形状各异的山洞和古朴的回廊…… 就拿外墙来说,劈柴院多是两层小楼,原来的墙体是清一色的青砖,建筑专业术语叫“清水墙”,这种墙面给人古朴自然的亲切感。但后来,商家在一层的外墙上贴上了一层白色的瓷砖,这样整个墙面就分隔成了两段,上半截是青黑色,下半截是白色,视觉上混乱代替了原来建筑的古朴。虽然老建筑的本色已模糊不清,但越是陈旧,越是褪色,越引起人无尽的遐想和追思。

  怀旧、复古是劈柴院改造的主旋律

  经济学硕士、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指挥助理王锡南说:在遍地都是餐馆酒楼的今天,融合了当地鲜明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民间艺术的“市井大院”,在南京只有夫子庙、在北京只有天桥、在上海只有大世界,那么在青岛,除了劈柴院,还有哪条街能挖掘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起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远比抛弃历史、推翻历史更为明智,也更有价值,更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先人与后人负责的态度。

  从理论上说,旧城改造是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空间规划、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劈柴院改造除了参照以上理念外,还按照中山路改造的总体规划,从建筑形态、商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来总体布局,恢复其本来面貌,形成新的“市井大院”。最大限度地恢复老建筑的本色,是整个劈柴院改造的设计宗旨。此次劈柴院改造将努力保护原有建筑上的历史印记、经典细节、文化单元和建筑符号,以及原有材质和色彩。总之,怀旧、复古,是此次劈柴院改造的主旋律。恢复“市井大院”是劈柴院改造的最终目标。

  劈柴院,绝非单纯的餐饮街,改造后的劈柴院将是青岛历史与青岛未来完美的约会点。

(责任编辑:老满)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