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布拧台”献礼北京奥运

  “隐豹拧舞台,大家一起来”,“隐豹拧鼓楼,人人有一手”……在邯郸市邯山区大隐豹村,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彩布拧台”。记者了解到,“彩布拧台”是我省独有的民间工艺,在全国也不多见,近日刚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该村正在搞“彩布拧台”,准备以此献给北京奥运会一份厚礼。

  ■“彩布拧台”流传了600多年

  大隐豹村位于邯郸市西南8公里处,属邯山区北张庄镇,因该村古时野草丛生,常有豹子出没而得名。

  据村里老艺人口传,大隐豹“彩布拧台”是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流传过来的,这种手工艺最早为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搭灵棚时使用,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明、清两代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此民间技艺仅大隐豹村独有。“彩布拧台”老技师周庭义说,解放前“彩布拧台”大约是6年拧一次,拧扎时间多在农历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动工,一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

  ■“鼓楼”完工“戏台”待成

  据老艺人介绍,“彩布拧台”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用各种颜色的土织布,按图案的需要拧扎成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仿古戏楼和楼阁,“一般是戏楼、鼓楼各一个”。

  在该村真武大帝庙放置着一个刚刚完工的“鼓楼”。记者注意到,该“鼓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一不是用土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逼真,造型生动,足可以假乱真。此外,该“鼓楼”也添加了时代的印记,比如“奥运五环”标志、“和谐”、“福娃”等。

  80多岁的赵秀云老人说,“鼓楼”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筹备,正月十五基本完工,整个“鼓楼”用了2000多块土布,每天都有三四十个人参与。经测量,“鼓楼”长7.5米,宽5.5米,高7.5米。

  较之“鼓楼”,“戏台”更为高大,其坐落在大隐豹村小学院内。3月5日这天,整个“戏台”的主框架已完成,高10米,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完全用彩布在各个角落巧妙地拧出了小檐、走水、庙脊、屏风等各种造型,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宫殿。正面还悬有一块“三看匾”,当你从左、右、正面看这块匾时,能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图案,一面是“张果老骑毛驴”,一面是“仙翁下棋”,正面则是“迎奥运”三个字。

  在老技师周庭义的指挥下,三四十人正忙碌着,紧张但有序,大家正忙着为“戏台”吊顶,有的抻布,有的叠布,有的绑布,有的用针线缝布,“再花两天时间,估计就完工了,目前已用去了2500多块土布。”

  据介绍,“戏台”完工后,村里将唱两周大戏,戏种为河南大平调。

  ■“彩布拧台”遇难题

  据介绍,“彩布拧台”活动完全是村民自发的,但有发起者或带头人及工程设计师、技术人员参与。全村几乎人人都参与此项活动,活动所需的大量人工、布匹、绳子、杆板等物,均由各家各户及附近村庄捐助。

  记者了解到,发起人会组成临时机构,各负其责,发动人员找东借西,而后各家各户“攒布”,送到“布房”,由专人负责登记上账,布上缀名(用后归还销账),然后送到“花草房”,由村里手巧之人分出各色花布,根据需要拧成各种图形以备用,待栽好架杆便开始拧台。

  据老辈人讲,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在1950年、1952年、1980年、1985年、1996年、2002年共拧了6次。1980年4月,这一工艺在该村得到恢复后,规模更大,设计更新,来参观的人也更多。

  据老技师周庭义介绍,他60多岁了,钻研这一工艺已有些年头。随着老艺人的陆续去世,他成了这一工艺的总指挥,技艺日渐成熟。目前,这门手艺虽然尚未失传,但问题也不少。一方面村里的年轻人忙着挣大钱,不想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琢磨技艺;另一方面,则是面临的资金难题。据了解,每次拧台的花销至少在5万元,这些钱除了村里拿一部分外,还得依靠村民的捐助,但缺口还是不小。

(责任编辑:王炎冰)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