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纳仁 |
熏马肠 |
哈萨克饭,新疆人大致也应该知道,无外乎奶茶,馕,马肠子,纳仁,烤肉。
我们到哈萨客房和餐馆都吃过,其大致程序也先上茶,一般为红茶,和切成小片的馕、包撒克(一种油炸的面食,新疆的哈萨过年时也会炸)、冷菜,一般是沙拉(黄瓜,西红柿,茴香叶,奶酪),马肠,马肉,鱼肉(均为海水鱼),高档的会配上鱼子酱(分红,黑两种);餐中一般是配冰镇过的水(带气的矿泉水和不带气的,高档的餐厅上的是法国的EVAN,中档的就上本国的水),或者是伏特加,也是冰镇过的。
中亚餐馆大致和哈萨克类似,较为有名的是乌兹别克餐馆,不过食品的种类多了些,会有些烤包子,烤鸽子,鹌鹑之类的,装修也较为丰富些,席间也多有歌舞表演。高档的餐馆有专业的舞蹈演员表现中亚各国的舞蹈,极为精彩。有一家乌兹别克餐馆,在去山上的别墅区,为一个大院子,纯粹的民族风格,装修的极为细腻,很有异域风格。邻近还有一家,不知是哪的,充分利用了下山的河,没着河道修了些亭子,下面河水淙淙,周围绿树环绕,就餐环境很是怡人。即使是最热的天来这里,也顿时清凉下来。不过有一次刚下雨完来吃饭,在外面的亭子里都感觉冷了,裹着餐馆提供的毯子,喝着冰凉的伏特加,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客户经常带我们去的一家土耳其餐厅,装修的很有品味,也极为干净,菜品也大为丰富了,有各种烤肉,凉菜,肉丸子,点心,味道显然也比中亚饭多了许多。土耳其文化在哈国是较为盛行的,不光是饮食,还在服装,发型上都有较强的影响,而且土耳其的经济在这的渗透较甚,拥有许多大的商场,办公楼,酒店,如阿拉木图仅有的两个五星酒店之一的安卡拉。
西餐在阿拉木图也较受欢迎,原因是来这的西方人越来越多,而且哈国人对西方近年来很是崇尚,老一点的人对此较为感慨,以前哈萨克是唯前苏联的马首是噡,对腐朽的西方文化是嗤之以鼻,现在真是风水轮流转了。客房经常带我们去的一家苏格兰餐厅,典型的PUB,主打JONNIE WALKER,也就是国内所称的黑方,红方。里面的菜式感觉是份量较大,估计也是入乡随俗了。吃过一次牛排,居然有拳头那么大,还配有土豆和其他蔬菜,味道倒是不错。餐馆有论扎上的德国黑啤酒,很是正宗。还有一次律师请我们去的一家意大利餐馆,位置在公园里,环境不错,菜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吃完印象不深。日本菜近年在哈国也较为时尚,而且价格不菲。我们就吃过一次,律师事务所请的,本来对日本菜没什么好感,我是不会主动去日本餐馆的。还看到有韩国餐馆。这次来发现韩国人很是多,高尔夫球场,酒店,到处是韩国人的身影。嘈杂的很,就像当年日本人初富时一样。中国人也有这个趋势,得注意下自身的形象,不然即使有钱了,就像进了城的土财主,也会受到别人的笑话。
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当然还是习惯中餐,像其他地方的中餐一样,这里的中餐也有点变了味,好在没有变的太离谱,只是厨师水平不像国内那么高,原料没有那么高级,一般吃的都是些家常菜,像什么辣子炒鸡蛋、回锅牛肉、红烧鱼之类的,但价格却是国内的好几倍。我们经常去的帝王、金昌,都是由一个叫老陈的东北汉子开的,其中帝王在闹市区,门前经常是堵车,停车位很难找。生意还算不错,客人中当地人和中国人各半。这里的档次也就是国内处于中低的,不管你在国内多有钱,或是多大的领导都得委曲点。厨师是东北人,烧的菜是南北融合,也没什么特点。服务员基本上当地人,假期时也偶尔有打工的中国学生,会普通话。点菜时通常是和老陈直接对话,会说中国话的服务员都不在的时候,就会闹出点笑话来。有一次晚饭时我们点粥喝,我们的翻译是在中国呆过好几年的哈国人,给服务员吩咐下去,第一次端上来的是干米饭,解释了一通端回去了,马上端上来泡了开水的米饭,再解释却怎么也听不懂了。不知道是翻译没解释清楚,还是人家就根本不知道大米还有这种吃法。听过其他人的经历,更为有趣,在俄罗斯餐馆说是要粥,而且解释了具体的做法,大米加水就行,结果人家厨师出来说要不要给你们加点牛奶、土豆、盐巴,之类的,不然什么味都没有怎么吃啊。呵,饮食也真是门文化啊。文化差异是很难一时沟通得了的。另外我们经常去的一家叫新疆餐馆,是来了很久的回族人开的,大师傅会说中文,家常拌面当称全阿拉木图第一,无论是菜的味道还是面的拉法都是相当不错的,在乌鲁木齐也算不错了,能在异国吃到这味道的拌面真是难得了。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